许倬云说历史(共5册)(精)

许倬云说历史(共5册)(精)
作者: 许倬云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199.00
折扣价: 131.34
折扣购买: 许倬云说历史(共5册)(精)
ISBN: 9787213072284

作者简介

许悼云,193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为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求古编》、《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王朝的盛衰周期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似乎是一种周期。历史学家眼中也有一种周期,他 们认为朝代由盛转衰是一定的,开国时必定兴盛太平 ,而这个朝代将要结束时,一定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这两个观念中所说的“周期”,并不是一个必然的 历史规律,却正好描述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将其当作 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它是如何逐渐失去自己的调节能 力,以至于不能面对困难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先说分合观念。中国是很庞大的地区,各个地理 区域天然条件不一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体,必 须是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而无冲突。朝代刚兴盛的 时候——通常是大乱以后,一个新的秩序出现了,各 个地区可以重新调节,彼此形成互补的关系;在各地 区之间协调与重新分配资源,也正是一个新政权的重 要任务。建立一些新的交通网和新的管理制度,都是 为了要把若干互相冲突的地区,重新放在一个系统之 内,这个调节的过程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比如说, 汉代分裂以后,要到唐代才重新建构起一个南北之间 相互协调的新秩序。汉代是东西方向的结合,物产和 人力资源都是靠横向的几条大路和纵向的分支路线, 将帝国结合为一个整体。汉代崩溃以后,北方少数民 族的入侵导致南北分裂,各走各的发展路线。中间经 过数百年的时间,其实南北的物产和人口配置都已经 不一样了,隋唐之间建立的大运河,就是重新结合南 北的一个新的配套设施。 各区的核心与边陲的关系,也因为新的资源分配 而有不一样。秦汉的核心在于关中和中原的配合,隋 唐也是如此。但是在宋以后,核心实际上在逐渐南移 。北宋虽然中央政府在北方,但财富和资源都已经移 向南方,甚至南方人才也逐渐多了。这个南移的趋向 延续不断。南宋时代疆域只有北宋的一半,但国家的 富力不但并未减少,反而比北宋时候更好些。“暖风 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一个自然的现 象。到了明代,南北的差异更为显著。政府保持南北 两直隶[]作为中央直辖的领土,在这南北两个直隶之 内,不分封任何亲王。但实际上,北直隶是北京的外 围,大量的军队驻屯在这些地区,南直隶却是财富的 所在——经过大运河往北方运粮食,是北京建都后主 要的粮食供应方式,明清两代都如此。到清代晚期, 沿海地区,华南和东南,都是支持国家的主要资源所 在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取决于中央政府能不 能有效地掌握各主要地区的资源。 人才的选拔机制是否合理 再说盛衰周期。朝代刚起来的时候,似乎满地都 是人才;朝代结束的时候,人才都不见了。这并不是 说天地生才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分布,而是有才之 士能不能被吸收到国家的管理机构之中,以维持一个 有效的管理体系。中国历代的王朝都是帝国制度,而 且中央集权的趋向一朝比一朝严重。也就是说,统治 阶层是一个密封的集团。在开国之初,功臣将相来自 各方,成分是多元而复杂的,这些人才放在一起,又 经过打天下的历练,都是富有经验的人物,他们的合 作确实可以形成一个很强的团队。一代、两代过下去 ,功臣子弟成了纨绔,只知享乐,不会办事。皇室集 团本身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团体,再加上逐渐有了皇权 传嫡子的规矩,这个可以从中选择领导的人才库,就 非常狭小了。皇权本身是不容挑战的,于是,依附在 皇权四周的权贵——包括宦官和宠臣,代表皇权统治 整个庞大的国家。这个团体延续日久,吸收新生力量 的可能性也越小。固然中国有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 理论上可以选拔全国最好的人才进入政府;不过,上 面向下选拔人才,一定是挑最听话的人。于是,虽然 有新人进入这小圈子,两三代以后,这小圈子的新生 力量也只是陈旧力量的复制品。他们不会有新的观念 ,也没有勇气做新的尝试。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小圈 子,如果两三代以后,只是同样形态人物的复制,而 两三代之后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必定出现新的挑战 ,这些领导者就不能应付了。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