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作者: 张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ISBN: 9787508678498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 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于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有16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先后获得亚马逊中国 “2017年度新锐作家”、第六届“当当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等奖项,作品也获得2019年广东省中小学生“Z喜欢阅读的十大图书”等奖项。

内容简介

自序 2016年7月1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叫《历史上的今天:奥特曼出生,杨贵妃自缢》。 “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其实我很早就注册了,当初注册的目的,是用来发一些随笔和感想,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着,直到有一天,我想:要不拿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 按照微信的规定,要拿“原创”标签,就要持续更新一段时间。于是我想,写什么东西能让我有动力持续更新下去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历史上的今天”这样一个题材。 选择这个题材,一是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本科的专业也算与历史有关(是一个提前招生、文史哲都要学的班级),二是选择“历史上的今天”其实有点投机取巧,因为网上有很多“历史上的今天”的资料,每天在历史上都发生那么多事情,我只需要挑几件感兴趣的评说一下就行,完全不会有作为公众号运营者最大的烦恼:每天找选题。 第13天,写完第13篇推送的时候,我在后台得到了微信的通知:我获得了“原创”标签。 但原来打算拿到“原创”标签就休息的我,却发现我停不下来了——我有了一批每天会在固定时刻等我更新的读者。 我自己本来就是搞媒体的,对“读者”的概念并不陌生,但作为传统纸媒的写作者,其实我离所谓的“读者”挺远的——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我除了收到过几十封寄到报社的读者来信之外,并不知道看我文章的读者有多少,他们都是谁,他们对我的文章到底有什么想法。 但我通过“馒头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读者通过后台消息和留言评论给我的反馈,他们说,喜欢看我写的历史故事,因为客观,同时又有温度。 关于“客观”,我只能说,作为“业余选手”的我一直努力在尝试。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我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而在每篇末尾,我都会写篇“馒头说”的短文,或短或长,抒发自己的感受。我一直想表达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关于“有温度”的评价,效果有一点出乎我预料。直到现在,依旧都会有读者给我留言,说不敢在公共场合看“馒头说”,因为会哭。有的说,“在地铁上直接就哭了”;有的说,在“公交车上哭得稀里哗啦”;还有一位告诉我,“在办公室看哭了,领导过来问我,是不是被人欺负了”。 其实我对“有温度”的理解是,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 因为希望能做到“客观”和“有温度”这两点,我的“馒头说”开始越写越长。原来我的初衷,是每天花半个小时,把我觉得有兴趣的“历史上的今天”几个故事串一串,简单点评一下。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后台留言说“不过瘾”“不解渴”,于是,慢慢演变为每天只写一个历史故事,尽量写透。 因为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馒头说”的写作只能放到睡前。由于读者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量细节的考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写作时间从最初的半小时,变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直到现在每天睡前的三个小时(有时甚至需要更多),甚至要写到凌晨。 曾有其他媒体采访我时问:让你坚持把“馒头说”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了想,没有其他原因,只有一个:读者的期待和支持。 在后台,曾经的国民革命军将军的长孙媳妇,留言说谢谢我写了她家长辈誓死抗日的故事;有航天工程师的家属,留言说谢谢我让大家知道航天人的不易和艰辛;我的很多读者,在参观我写过的历史人物的博物馆、故居或经过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牌时,都会拍照片发给我一起分享;我的一些女性读者,说自己原来对历史不感兴趣,但现在可以和男友或老公一起探讨一个历史或国际政治问题,甚至对方还要向她请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去台湾大学交流的大陆女生在后台留言,说上历史课,教授提问谁知道“四行仓库”的故事,全班40多个台湾学生没人知道,而她站起来侃侃而谈——她说,因为是看了“馒头说”那篇《一座被死守的仓库》。 正是每天后台成百上千读者的留言和鼓励,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到了后来,每天开始有一群不同的读者发来同样的留言:“出书吧!” 面对读者的留言,我其实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这毕竟是一篇篇发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类似随笔一样的文章,尽管尽量力求客观,但肯定还是带着个人的情感烙印;尽管尽量考证,但因为业余时间仓促,肯定有不少谬误——这些东西如果结集出版,只能当作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个人的一些随笔,是绝不能当作历史书籍来看的。 但内心毕竟还是有一些小憧憬的,希望自己坚持了一年的写作,能有一个小小的交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想法得到了中信出版社的支持。在黄维益编辑的鼓励下,我真的开始把以前写的推送开始筛选,校对,结集——我从没想过,自己的微信推送,最终真的能成成为一本书。 在筛选文章时,确实有一点痛苦:截至2017年4月底,“馒头说”已经推送了136篇正式的文章,字数达到了68万字——这肯定是一本书所容纳不了的。经过反复的选择,最终将其中一些文章重新整理和删改,收录到了这本书里。而因为只能收录部分文章,所以不可能以“历史上的今天”这样的时间线作为索引,于是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个部分。 而书名,经过读者的投票,最终就叫《历史的温度》了。 (对不起当初选《历史的真性情》的读者们了。不过编辑和我说,以后可能会出第二本,第三本,以“馒头说历史”为系列名,书名还可以继续变化) 最后,还是想再次报告的是:这是一本收录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感想的随笔集,还望大家对其中的谬误多宽容,多谅解,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7年4月27日 写于重庆飞往上海的航班上 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我们都很熟悉的著名女科学家,我们已经习惯称呼她为“居里夫人”。她的事迹,往往是我们以前写励志作文的素材,但今天我们要讲的,却不是这些故事。 1 1898 年12 月26 日,玛丽·居里提交给法国科学院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她称自己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一个比铀的放射性要强100 万倍的新放射性元素88 号。这个元素,他们命名为“镭”(Radium)。而就在5 个月前,他们刚刚宣布发现了新放射性元素84 号——玛丽·居里建议用自己的祖国波兰命名为“钋”(Polonium)。 2 以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详,可能读小学时就知道的故事。 但为了使今天的故事能有相对的完整性,所以还是有必要简单介绍下玛丽·居里的生平。1867 年11 月7 日,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于波兰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891 年,她24 岁的时候,来到巴黎求学,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894 年,因为想得到更好的试验环境,玛丽认识了当时的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居里。一年之后,两人在巴黎结婚,玛丽从此随了丈夫的姓氏,成为“玛丽·居里”。1896 年8 月,玛丽通过了巴黎理化学校的职称考试,在校物理实验室谋得了一份职位,从此开始与自己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工作。 1898 年,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镭”。这个宣布发布后,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你说你发现了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在哪里?你指给我们看啊! 为了提炼纯镭,居里夫妇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搭上自己的所有存款,买了十几吨沥青铀矿渣,开始艰苦的提纯试验,经历45 个月几万次的提炼,终于获得了10 克氯化镭。 于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1903 年,居里夫妇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用来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而玛丽·居里的坎坷命运,也就此开始。 3 先来说说1903 年的这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吧。首先,这个奖并不是由居里夫妇单独获得,而是和别人分享的。分享走一半奖金的,是一个叫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的科学家。 贝克勒尔是法国的知名物理学家,出身科学家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著名科学家,祖父还是皇家学会会员。贝克勒尔在1896 年第一个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尽管他一开始错误地认为是荧光)。 事实上,贝克勒尔对天然放射性的发现固然功不可没,但他之后并没有做出有重大意义的研究和理论成果。主要的工作,还是居里夫妇做的。 当然,贝克勒尔获得诺贝尔奖并非不合情理,但让人费解的是,在当时由四名著名科学家提名的获奖者中,一开始并没有玛丽·居里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的是贝克勒尔。 而真正做出重大贡献的居里夫妇呢?皮埃尔·居里被外界形容为“贝克勒尔的助手”,而玛丽·居里,被称为“皮埃尔·居里的助手”。 但事实是,对于放射性的概念和理论,玛丽·居里才是真正的开创者,丈夫皮埃尔是他的助手。1895 年4 月,法国皇家科学院就宣读了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的论文《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当时她还没和皮埃尔·居里结婚(皮埃尔·居里后来是在妻子研究镭两年之后才加入的,帮助改进了试验仪器)。 因为丈夫的坚持,玛丽·居里最终出现在了获奖名单中。但据说贝克勒尔曾这样说过:“居里夫人的贡献是充当了皮埃尔·居里先生的好助手,这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上帝造出女人来,是配合男人的最好助手。” 4 不管怎样,玛丽·居里毕竟还是从1903 年的诺贝尔奖中获得了认可。但接下来等待她的,就是更残酷的命运了。 1906 年4 月19 日,在获得诺贝尔奖三年之后,皮埃尔·居里在路上被马车撞到,当场身亡。 夫妇俩一路走来一直相互扶持,现在只剩下了39 岁的玛丽·居里孤身一人。 然后,保罗·朗之万闯入了她的生活。 朗之万比玛丽小5 岁,是皮埃尔·居里的学生,同时也是一位极有天赋的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去世后,朗之万成了玛丽的好朋友和可以信赖的科研工作者。在玛丽最艰难的时候,是朗之万帮助她一步步走了出来。玛丽·居里谢绝了法国政府的抚恤金,表示凭借在索邦大学任教,可以养活自己和女儿,而她在索邦大学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朗之万帮忙准备的教材。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友情慢慢变成了爱情——但朗之万是有妇之夫。 出身贫苦的朗之万,娶了一个小杂货店老板娘的女儿珍妮为妻。你很难去说这桩婚姻的对错,但因为双方学历和见识上的巨大差距,朗之万渐渐和妻子没有了共同语言——妻子不希望他从事任何研究,只希望他能挣更多的钱养家。 这对一个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妻子而言,也不是一个非常过分的要求,妻子要抚养孩子,操持家庭,她也有她的苦衷。只不过朗之万的追求肯定不仅是这个而已。恰恰珍妮的脾气似乎比较泼辣,据说曾打破过朗之万的头。 居里·玛丽起初是想调解的,她甚至批评朗之万对妻子太不客气了,但渐渐地,她发现他们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自己又深深爱上了朗之万,所以开始规劝他们离婚。 1910 年,朗之万用自己的名字在巴黎索邦大学旁边租了一个小房子,那里成了他和玛丽·居里在一起的地方,玛丽称那个房子为“我们的地方”。 不幸的是,朗之万离婚失败了,更糟糕的是,他妻子拿到了玛丽·居里写给他的情书,然后这些信被捅给了法国的媒体。整个法国轰动了——枯燥的科学研究怎么可能比名人八卦更有意思呢? 法国的《新闻报》《新闻小报》《作品报》等报纸,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玛丽·居里与朗之万的“神秘恋情”,并开始大量公布她的信件(但并不拿出原稿),还有媒体开始揣摩,是不是皮埃尔在世的时候,两人就已有了“奸情”。 玛丽·居里曾愤怒地还击,警告不要侵犯她的隐私,但很快被更大的民情所淹没——一些法国人开始袭击她的住宅,用石头砸坏她的窗户,有人呼叫“滚出来,外国佬”,或者是“偷夫贼”…… 一封无法确定真假的情书被曝光。在那封信里,玛丽·居里流露出了对性的渴望。生性浪漫的法国男人似乎对女性表达出这种渴望怒不可遏,居里开始多了一个新的称号:波兰荡妇。 一批原本支持玛丽·居里的法国科学家也开始改变立场了,他们联名写信让玛丽离开法国,其中包括玛丽最忠诚的战友保罗·艾培尔。为此,艾培尔的女儿和父亲大吵了一架(女儿是居里的学生),那位从不顶撞父亲的女儿宣称要和父亲断绝关系,并说了一句话:“如果玛丽·居里是一个男人,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事实可能确实如此。玛丽·居里一生的挚友爱因斯坦,在私生活上也是一团乱麻,却很少有人在意这些。在这件事上,爱因斯坦倒是写过一封信声援玛丽:“如果两个人相爱,那谁也无权干涉。” 那么那位同样要承担责任的男人朗之万呢? 他和居里分开一段时间后,回到了妻子的身边——条件是妻子允许他公开拥有一个女秘书做情人。多年以后,朗之万还被妻子允许和一个年轻的女学生在一起。为了养活这个女学生情人,朗之万甚至还请求玛丽·居里在研究所为这学生安排了一个职位。 之后的三年,玛丽·居里住进了一家修女开办的医院逃避一切。 而除了她之外,其他人其实都没有什么损失。 5 1914 年,法国公众对议论玛丽·居里绯闻的兴趣明显减弱了,因为在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面对拿石头砸她家窗户、称呼她为“荡妇”、要求她离开法国的法国人,玛丽·居里做出了如下行为: 首先,她把诺贝尔奖牌拿到银行,希望能捐给政府帮助打赢战争。当得知银行拒绝熔掉奖牌之后,玛居里拿出了全部诺贝尔奖奖金,购买了法国的战争债券。 然后,玛丽·居里关掉了她刚刚建成的“镭实验室”,开始研究X 射线。她的理由是:战争期间,进行镭元素的研究意义不大,X 射线却有可能在战场上派上用场。 玛丽·居里先是说服法国政府让自己做了红十字会的放射科医生,然后说服自己的有钱朋友捐献车辆和钱财(居里夫妇本可轻松成为亿万富翁,但他们放弃了镭的相关专利申请,因为玛丽·居里认为这是科学的共同财富)。1914 年10 月底,玛丽·居里学会了X 射线科学和人体解剖学,还考了驾照,掌握了基础的汽车维修技能。 然后,她在一台“雷诺” 卡车上组装上一台发电机、一个病床,以及一台移动的X 射线仪。 为了说服政府和军人们相信X 射线对军队伤员的检查有巨大帮助,47 岁的玛丽·居里,冒着生命危险,自己开车上了前线,让负伤的士兵上车检查。子弹残片、榴弹炮残片,这些原来难以发现的弹片,在X 射线的照射下都暴露无遗,大大降低了外科手术的难度。 军官和士兵慢慢开始佩服眼前的这个小个子女人,他们把居里开的那辆小卡车,亲昵地称为“小个子居里”。而很多士兵并不知道,亲自为他们检查伤口的这个女人,是两届诺贝尔奖得主。 光一个人工作,玛丽·居里发现远远不够。她需要更多的车辆、更多的X 射线仪来帮助伤兵。 于是,她为150 名妇女开设了X 射线学习班,并让女儿伊蕾娜来到战场,继续管理X 射线仪。然后她又取回了自己的镭元素,并开始收集放射性气体(氡)。 历史书上的某个名字、某段话,它们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大众历史科普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喜闻乐见的故事写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落笔客观、有温度。 脱离常规历史的宏大叙事,走向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讲述我们所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饱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读完可以多一些典故,长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复旦大学博导严锋教授、社科院研究院马勇教授、六神磊磊、二混子、张伟、徐达内等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