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得上的心理学

用得上的心理学
作者: 王明姬//姚兵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46.80
折扣价: 25.30
折扣购买: 用得上的心理学
ISBN: 9787552024944

作者简介

王明姬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明姬心理工作室”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聘请授课教师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特邀心理专家 首批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培训师师资认证 “家庭教育教练FEC认证计划”专家组负责人 拥有近20年教学和心理咨询经验,咨询时间累计上万小时,为数千个家庭进行指导,善于将心理学用于个人成长、家庭和解、亲子关系改善、夫妻关系修复和家庭教育激励。曾为国际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中心、西门子(中国)、中国移动、招商银行、好未来教育、乐融儿童之家等数百家机构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 姚 兵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税务师,会计师,“明姬心理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内容简介

走近抑郁症 最近,我身边认识的两个家庭中,先后出现了抑郁症患者,一个是中度抑郁,另一个是重度抑郁。问起他们的家人,才知道其实持续的情绪低落状况及症状已经出现了几个月,只是家里人“谁都没往那方面去想”。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抑郁”当成是“郁闷”,以为仅仅是心情不好,过几天就没事了,或者把抑郁称作“情绪感冒”。实际上,抑郁远没有感冒那么流行,也不像感冒那样简单地扛一扛就能痊愈。这些理解上的偏差,反而会让患者和家人忽视抑郁症状,有的甚至会因此失去生命。 2017 年世界卫生日关注的正是抑郁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有3 亿多人正遭受抑郁症困扰。而在我国,由于大多数人对抑郁症认知不足,并存在诸多误区,抑郁症就诊率还不足10%。 这也正是我撰写本文的原因,希望让更多的人对抑郁症有一个科学、清晰、准确的理解,既不要谈“抑郁”色变,也别不当回事,及时觉察,及时干预。 千万别小看抑郁症 2000 年悉尼奥运会直播获得了巨大成功,央视名嘴白岩松在感受到荣耀的同时也陷入了艰难的低谷期,淡出公众视野长达一年之久,体重从80 公斤降至55 公斤。白岩松曾描述那段时间的自己:“那时候我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非常糟糕的失眠,有强烈的悲观感绝望感,一种深深的失望。你想想,我和夫人是用笔来沟通,你就知道我到了什么地步,天天想的就是自杀。” 而以“冷幽默”著称的央视名嘴崔永元也是严重抑郁症患者,有强迫症倾向的大S 徐熙娣也曾在节目直播中说“我好想拿刀杀死我妈”。她同抑郁症斗争了很多年,而张国荣更因抑郁症而自杀...... 这些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公众人物。当人们关心“抑郁”时,往往因为这个词与自杀联系在一起。公众人物因抑郁自杀的案例并不少见,抑郁在普通人中也有相当高的发生比例。 我的一位医生朋友遇到了下面这个案例。 一位年轻女士来到心理门诊,她的父亲抱着她不到1 岁的可爱女儿。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测查,医生诊断她为抑郁症。用药一段时间后,祖孙三代再次来到门诊,看起来患者病情明显缓解。但是,几个月后,不幸还是发生了。这位患者随意减药停药,没多久就病情复发。这次除了抑郁加重以外,焦虑、失眠比以前更加频繁,她整日坐立不安、心乱如麻。儿子上学不听话、被老师批评这样的小事,也让她觉得寝食难安,如同大祸临头。 在家人的陪伴下,她再次来到医院,医生建议住院或采用物理治疗。但患者的丈夫觉得没有必要,开了药就回去了。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患者在厨房用儿子的红领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悲剧很让人痛心,两个孩子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母亲。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抑郁症就像在水潭中蹚水前行,走得越远,水就越深,危险也就越大,不知道走到哪一步就会坠入水下深坑,万劫不复。 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有时可以战胜人性中伟大至极的母爱,如上面案例里的那位女士。 再来看另一位生完孩子后出现了产后抑郁的年轻妈妈。她经常心情不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带孩子,自己的生活没有前途和希望,认为活着就是一种负担,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她更担心襁褓中的孩子也会遇到这样的痛苦。于是,在万念俱灰之后,她抱着孩子一起跳河,以免自己死后孩子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受罪。 专业上,这样的行为被称为扩大性自杀,是抑郁症最为严重的后果。 抑郁是一种心境障碍 对于抑郁,我们需要一个清醒的认识。而要说清抑郁,必须要先明确两个概念:情绪和心境。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比如,遇到好事就高兴,遇到坏事就生气,高兴、生气等这些由具体原因带来的短暂感觉体验就是情绪。 心境是情绪的背景、底色或基调,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而又不是很强烈的情绪状态。比如,有的人会觉得有段时间看什么都顺眼,干什么都有劲儿,那么可以说他的心境很好。当然,即使心境很好,该有的喜怒哀乐也都会有。 也就是说,情绪是具体的、短暂的、鲜明的,而心境则是持久的、稳定的、相对隐蔽的。如果把情绪比喻成水面的浪花,那么心境就是浪花下面涌动的暗流。如果把情绪比作一天的气温,那么心境就是一个季节的气候。 抑郁的时候,真正出问题的是心境,而不只是情绪。一个人一时心情不好,可以说自己很郁闷。但如果心境持续低落,那就是抑郁了。所以在专业分类上,抑郁的归属是心境障碍。 抑郁为什么会发生呢? 在人体脑内,存在着某些化学物质(比如五羟色胺),它在某个部位的浓度降低了,这个时候人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就是抑郁。至于这个浓度降低是怎么发生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内的某些神经内分泌变化有关,也可能与季节气候有关,也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但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导致抑郁。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负面事件。但是,遭遇负面事件,并不意味着抑郁一定发生,它仅是一个诱发因素。由于个人心理的平衡能力不同,有的人情绪低落一段日子就恢复了,有的人则越来越严重,从一般心理问题一步一步发展到抑郁发作。 即使没有负面事件,也可能患上抑郁症。有位老年的抑郁患者就曾经说过,我现在什么负担都没有,孩子都工作了,也很孝顺,退休工资也很多,我怎么会抑郁呢?可是抑郁的发生,可能有诱发因素,也可能没有。抑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完全可以是内源性的,与外部环境无关。 往往有人会把抑郁当作是想不开。可是,抑郁不仅仅是想不开,不仅是某些心理因素导致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心理疾病,比心理问题要更严重一些。心理问题并不同等于心理疾病。 抑郁发作时,人有哪些表现? 那么,抑郁发作时,人都有哪些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我们可以警惕自己是否真的“抑郁”了,并及时发现、及早治疗。 第一,心情像是被冷冻。抑郁发作时,心情就像进入了冬季,整个气候都是寒冷的。有的人会觉得心烦,干什么都没意思,对什么都没兴趣,还会莫名地感到委屈、难过,总想哭;有的人会觉得疲乏无力,精神倦怠,身体跟抽空了一样;有的人本来能言善道,却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出门,不愿见人,见了人也觉得脑子里空空的,不仅没什么话说,还觉得自卑、不自在。当然,上面的各种感觉也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第二,睡眠出现问题。抑郁发作时,最常见的一种生理表现就是睡眠出问题。一是难以入睡,有的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特别乱,经常不由自主地回想以前的一些事情,而回忆的内容通常又是不开心、不愉快的。二是经常早醒,好不容易睡着以后,可能三四点钟就醒了,实在睡不着只能看书或看电视打发时间,到了该起床上班的时候,又特别地被动,不愿起床,心情也更糟糕。 第三,感觉一切都不好了。往日热爱的工作,现在也没有了动力和热情,甚至想辞职;勉强工作的时候,又发现脑子就像一团浆糊,木木呆呆的,坐在电脑前半天反应不过来;记性也变差了,经常忘记重要的会议或安排,以致工作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外出跟朋友见面的兴趣也越来越弱,总觉得干啥都没劲儿、没意思透了。这个时候,抑郁的人更容易自责,会觉得前途黯淡、希望渺茫,严重抑郁的时候,还总想轻生,质疑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容易抑郁的人群 产后抑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只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也是可以控制的。那英、叶一茜都坦承自己曾患产后抑郁,但她们在荧屏上爽朗的笑声向我们宣告:产后抑郁完全是可以战胜的。 除了产后,更年期也是情绪不稳定的特殊时段。在更年期后期或更年期过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有的人也会出现抑郁。这个时候的抑郁,往往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头部、腹部、背部等处感到疼痛。 有些年轻女性,为了保持体形而盲目使用减肥药,服用一段时间后,降下来的不仅是体重,还有心境。曾有艺人因为服用减肥药而出现抑郁,继而自杀。有些减肥药会直接或间接地扰乱脑内与情绪有关的化学物质,从而引发抑郁。 生理和心理互相影响,不可忽视身心性疾病。在实际治疗中,我们经常发现,患者在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比如厌食、失眠、疼痛等,会到医院就诊,而同时发生的一些情绪症状容易被自己忽视,以为是身体不舒服导致心情不好,这样可能会错过最佳就诊时机,或被误诊。因此,在就诊时,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情绪体验,向医生全面反映自己的身心不适。 除此之外,一些躯体疾病,如糖尿病、脑梗塞、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合并出现抑郁的情况也不少见,应引起这类病人及家人的重视。 每个人当下遇到的困扰或难题,或多或少都与自己的性格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关,而这种性格和思维方式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一旦认识到了这种关系, 很多问题也随之找到了解决办法。没有人能替自己解决具体问题,但心理学却能帮助你更懂自己、更理解他人。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情,那就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便是心理学的魅力。 本书得到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德高望重的心理学教授高云鹏等知名专家和媒体的的高度评价,“它让人耳目一新,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心理学科普著作。它着眼于‘用’,不仅普及了心理学知识,还引导大家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得很好,值得称赞。”“这本书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极有指导意义的书,帮助今天的国人在可能遭遇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我十分欣赏这本书中提供的科学又实用的内容。” 区别于其他枯燥难懂的心理学专业书籍和心灵鸡汤类书籍,本书作为心理学的科普著作,有以下特色: 1、用讲故事的方法讲道理,把有关自我成长、婚姻家庭、亲子育儿等日常实践问题和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让你感兴趣、读得懂、用得上。 2、鲜活真实的生活案例,让你在书中遇见似曾相识的自己,得到理解,收获释然; 3、科学专业、通俗易懂的心理学分析和严谨易行的心理自测,让你更懂自己,更理解他人; 4、简单实操的日常练习,引导你用实际行动改善人生境遇,以积极心态领略人生风景。 本书是一本能让你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心理学科普书,一定要看,而且越早看越好。一书在手,幸福三代!让它造福你和你最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