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渴望--满足人心的饥渴

心灵渴望--满足人心的饥渴
作者: (美)侯士庭|译者:陈知纲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26.80
折扣购买: 心灵渴望--满足人心的饥渴
ISBN: 9787542651334

作者简介

侯士庭(James M.Houston),当代著名灵修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加拿大维真学院创办人,任该学院的校长和灵修神学教授多年,对福音派灵修神学及平信徒神学教育贡献卓著。著有《幸福真谛》、《心灵渴望》、《转化生命的友谊》、《喜乐放逐者》等,编有“信仰与灵修经典”系列。

内容简介

作为真正自我的心灵 我们不但把自己保护起来,免得去面对太多现实 ,而且会建议别人也不要太多暴露自己的心灵。我在 牛津大学求学时,曾与一位俄罗斯男士住在一起,他 总是追问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人们听到这件事后, 常会说:“噢,如果你受得了他的刨根问底的话,那 你的心一定很愚钝。”意思是说,我不要暴露太多东 西。 我们常会说出这类话:“但是,我们无意告诉他 (或她)这类事。”换句话说,这里谈到的除了人的灵 魂以外,还有人的心灵(heart)。与灵魂一样,心灵 同样也被用来表达我们人格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灵 胜于灵魂之处,是心灵常会用来表达人真正的自我, 即人的爱与情感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诚 实对待自身的亲密关系和各种渴求。直觉推理来自人 的心灵,正如帕斯卡尔的名言所表达的:“人的心灵 有理性无法认识的理由。”换言之,除了逻辑和理性 推演之外,我们还须考虑到直觉的“第六感官”。帕 斯卡尔曾抨击自己同时代的笛卡尔冷冰冰的逻辑,斥 之为仅适合于“几何人”,因为灵性实在无法用数学 原则来描述。正如我们今天或许会说,它完全是“头 脑中的知识”,而没有丝毫心灵的经历。 纵观整个哲学史,人类以心灵为核心的情感领域 ,已经或多或少不被信任了。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 柏拉图,他认为人的心智比心灵更重要。从此以后, 我们就倾向于将情感看成一种“污秽”或“混乱”的 东西,不应受到那些有理智者的严肃对待。正是这种 将情感与思想分割开来的做法,削弱了我们日常生活 中对人心灵的重视。因为将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用 一种整全的生活方式统一起来,使我们能作为一个整 全的人来思想、渴求并感受事物的,乃是人的心灵。 假若没有这种统一性,我们就会试图去寻求没有情感 的知识,或强调没有经过反思的情感。这两种态度带 给人的都是对现实的误解。正如本书要表明的那样, 我们的情感需要由思想来补充。无情感的理性主义和 未经反思的感伤主义都是对真理的扭曲。 在我整个生涯中,这种观点一直是我个人切身体 会到的。我将自己的全部工作生涯都花在了倾听其他 人上面。最初,我作为一名教师,置身于世俗教育领 域中有二十三年之久;随后,作为一名教师兼辅导员 (counsefor),投身神学领域也有二十二年之久。倾 听人们心灵中诸多的渴求,是一种比仅仅办讲座更深 挚的教育形式,本书就是在我对这些心灵经历予以反 思的基础上形成的。透过这种经历,我日渐确信人若 过于理性或过于情绪化都是在自欺。在这两种情况下 ,我们都无法在真正友谊中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或 生发出一种对上帝的真正信仰。 社会期望我们成为自足自立的人,管好自己的事 情,若不能出色地解决问题,就最好悄无声息地把自 己的难题除掉。我们处在压力之下,要确保自己有能 力也有才干来供应自己的物质需要,满足我们的生活 方式,以便对周围人施加影响。谈论人心灵的痛苦以 及我们如何处理这些事会有失体面,更不用说谈论现 代生活所带来的绝望了。P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