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精)/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内容简介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谈义理 清代桐城派主将姚鼐《复秦小岘书》说:“天下 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与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 为不可废。”我觉得,这种三分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它为后来的学者所接*,是十分自然的,它也为我 所服膺。 在三者之中,我*不善义理,也*不喜欢义理。 我总觉得,义理(理论)这玩意儿比较玄乎。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个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矛盾 ,矛盾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没有哪一个理论家真正说 透。以我的愚见,**纯之又纯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 义都是没有的。说一部哲学史就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 义的斗争史,显然也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特别是 *近几十年以来,有一些理论家,或者满篇教条,或 者以行政命令代替说理,或者视理论如儿戏,**这 样说,明天那样说,*终让读者如同丈二和尚,摸不 着头脑。反正社会科学的理论不像自然科学的实验那 样,乱说不会立即*到惩罚。搞自然科学,你如果瞎 鼓捣,眼前就会自食其果,*到惩罚。社会科学理论 说错了,第二天一改,脸也用不着红一红。因此,我 对于理论有点敬鬼神而远之。这类的文章,我写不出 ,别人写的我也不大敢看。我对理论的偏见越来越深 。我安于自己于此道不擅长,也不求上进。 这并不等于说,我抹杀所有的理论。也有理论让 我五体投地地佩服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 。经过了几十年的学习与考验,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的 根本理论**反映了客观现实,包括了历史、人类社 会与自然界。即使马克思主义仍然要不断发展,但是 迄今它发展达到的水平让我心服口服。 这种轻视理论的做法是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呢?可能是的。一个人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即 使是偏见吧,我目前还不打算去改变。我也决不同别 人辩论这个问题,因为一辩论,又是公说公有理,婆 说婆有理,*终弄得大家一起坠入五里雾中。我只希 望理论家们再认真一点,再细致一点,再深入一点, 再严密一点。等到你们的理论能达到或者接近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的水平时,无须辩论,无须说明,我自 然会心悦诚服地拜倒在你们脚下。 说文章 谈到文章,我觉得里面包含着两个问题:一个是 专门搞文章之学的,一个是搞义理或考证之学而注意 文章的。专门搞文章之学的是诗人、词人、散文家等 。小说家过去不包括在里面。这些人的任务就是把文 章写好,文章写不好,就不能成为诗人、词人、散文 家、小说家。道理一清二楚,用不着多说。搞义理或 考证之学的人,主要任务是探索真理,不管是大事情 上的真理,还是小事情上的真理,都是探索。至于是 否能把文章写好,不是主要问题。但是,古人说:言 之无文,行之不远。孔子要求弟子们在讲话方面要有 点文采,是很有道理的。过去的和现在的义理学或考 证学的专家们,有的文章写得好,有的就写得不怎么 好。写得好的,人家愿意看,你探索的真理容易为别 人所接*;写得不好的,就会影响别人的接*。这个 道理也是一清二楚的。所以,我认为对不专门从事文 章之学的学者来说,认真把文章写好也有很重要的意 义。 论考证 谈到考证,亦称考据,是我*喜欢的东西,也是 清代朴学大师所*擅长的东西,同时又是新中国成立 后*到一些人责难的东西。*近我写了一篇短文《为 考证辩诬》,这里不再重复。我在这里只谈我的想法 和做法。 首先,我觉得考证之学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没有一些人加给它的那种作用,也没有令人惊奇的地 方,不要夸大它的功绩,也不要随便加给它任何罪状 ,它只是做学问的必要的步骤,必由之路。特别是社 会科学,你使用一种资料、一本书,你首先必须弄清 楚,这种资料、这本书,是否可靠,这就用得着考证 。你要利用一个字、几个字或一句话、几句话证明一 件事情,你就要研究这一个字、几个字或一句话、几 句话,研究它们原来是什么样子,后来又变成了什么 样子,有没有后人窜入的或者*改的东西?如果这些 情况都弄不清楚,而望文生义或数典忘祖,贸然引用 ,企图证明什么,不管你发了多么伟大的议论,引证 多么详博,你的根据是建筑在沙漠上的,一吹就破。 这里就用得着考证。必须通过细致的考证才能弄清楚 的东西,你不能怕费工夫。现在间或有人*击烦琐的 考证,我颇有异议。如果非烦琐不行的话,为什么要 怕烦琐?用不着的烦琐,为了卖弄而出现的烦琐,当 然为我们所不取。 其次,在进行论证时,我服膺两句话:“大胆的 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两句话已经被批了很长时间 了,也许有人认为已经被批倒批臭,永世不得翻身了 。现在人们都谈虎色变,不敢再提。可是我对此又有 异议。过去批判这两句话,批判一些人,是在**思 想支配下—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冒充辩证法,鱼目混珠 ,实际上是伪辩证法—来进行的。头脑一时发热,在 所难免,我自己也并非例外。但是,清醒之后,还是 改一改为好。我现在就清醒地来重新评估这两句话。 我个人认为,古今中外,不管是自然科学家,还 是社会科学家,哪一个人在进行工作时也离不开这两 句话。不这样,才是天大的怪事。在开始进行一个课 题的研究时,你对于这个课题总会有些想法吧,这些 想法就是假设。哪里能一点想法都没有而进行一个课 题的研究呢?为什么要“大胆”?意思就是说,不要 *旧有的看法或者甚至结论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 标新立异,敢于发挥自己的幻想力或者甚至胡想力, 提出以前从没有人提过或者敢于提出的假设。不然, 如果一开始就谨小慎微,一大堆清规戒律,满脑袋紧 箍,一点幻想力都没有,这**不会产生出什么好结 果的。哥白尼经过细致观测,觉得有许多现象是太阳 绕地球旋转说解释不了的,于是假设了*中心说。这 真是石破天惊的假设,大胆的假设。没有这个胆量, 太阳恐怕还要“绕”地球运转若干年。没有大胆的假 设,世界学术史陈陈相因,能有什么进步呢? 那么,大胆的假设,其罪状究竟何在呢? 有了假设,不等于就有了结论。假设只能指导你 去探讨,去钻研。所有的假设,提出来以后,都要根 据资料提供的情况,根据科学实验提供的情况来加以 检验。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使之*加完善。客观材 料证实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设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 同客观材料相违,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设中加 以修正。这样可能反复多次,十次,百次,几百次; 假设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几百次,*后把假设变成 结论。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甚至必须完 全抛弃,重新再立假设,重新再*客观材料的考验。 凡是搞点科学研究的人都能了解其中的味道,或甘或 苦,没有定准儿,这就叫作小心的求证。 那么,小心的求证,其罪状究竟何在呢? 也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假设,自己认为是神 来之笔,是灵感的火花,**欣赏,**自我陶醉。 但是后来,客观材料,包括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假设不 能成立。在这个关键时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学工作者 应该当机立断,毅然放弃自己的假设,另觅途径,另 立新说。这是正途。可是也有个别的人,觉得自己的 假设真是美妙*伦,丢掉了万分可惜。于是不惜歪曲 材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 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 的结论。这是地道的学术骗子。这样的“学者”难道 说是***吗? 这就是我理解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这是丝毫也无可非议的。 但是确实有一些学者是先有了结论,然后再搜集 材料,来证实结论。“以论带史”派的学者,我认为 就有这种倾向。比如要研究中国历**农民战争问题 ,他们从什么人的著作里找到了农民战争解放生产力 的结论。在搜集材料时,凡有利于这个结论的,则统 统收进来;凡与这个结论相违反的,则统统视而不见 。有时甚至不惜加以歪曲,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后磨出一个农民战争解放生产力的结论,而让步政策 则是“修正主义”。研究清官与赃官问题时,竟然会 说赃官要比清官好得多,因为清官能维护封建统治, 而赃官则能促成革命,从而缩短封建统治的寿命。如 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研究方法根本用不着假设 ,不大胆的假设也用不着。至于小心的求证,则是戴 着有色眼镜去衡量一切,谈不到小心不小心。 对这样的科学工作者来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 求证是必须**批判的。 对这样的科学工作者来说,他们的结论是先验的 真理,不许怀疑,只准阐释。他们是代圣人立言,为 经典作注。 用这样的方法,抱这样的态度,来研究学问,学 问会**到什么程度,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我服膺被批判了多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理由就是这一些。另外可能还有别的解释,则非愚 钝如不佞者所能知矣。 统观自己选出来的这些文章,不管它们是多么肤 浅,我总想在里面提出哪怕是小小的一点新看法,要 提出新看法,就必须先有新假设。假设一提出,还不 就是结论。不管假设多么新,在证实之前都不能算数 。我经常被迫修改自己的假设,个别时候甚至被迫完 全放弃。有的假设,自己*初认为是神来之笔,美妙 *伦;一旦证实它站不住脚,必须丢弃。这时往往引 起内心的激烈波动,*终也只能忍痛丢弃。我的做法 大体上就是如此。鹦鹉学舌,非我所能;陈陈相因, 非我所愿。我也决不敢说,我的这些所谓新看法都是 真理。一部人类的学术史证明了学术一定要随时代的 前进而前进。将来有新材料发现,或者找到了观察问 题的新的角度,自己的看法或者结论也势必要加以修 改,这是必然的。 现在归纳起来可以说,我过去五六十年的学术活 动走的基本上是一条考证的道路。可是原来自己并没 有意识到。到了**,通过这个自选活动,我才真正 全面而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考证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无非是寻求真理而已。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 足信的。”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什么叫真理?大 家的理解也未必一致。有的人心目中的真理有伦理意 义,我不认为是这样。我觉得,事情是什么样子,你 就说它是什么样子。这是唯物主义,同时也是真理。 我体会爱因斯坦在这里所说的真理就是这样的真理, 他这一句话颇耐人寻味。同样是真理,事情却有大小 。哥白尼倡*中心说,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语言文 字学家、训诂学家,弄清楚一个字或一句话的古音古 义,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为真 理则一也。有人夸大考证的作用,说什么发现一个字 的古音,等于发现了一颗新星,这有点过分夸张。这 样的发现与哥白尼的*中心说是不能比的。不管怎样 ,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历史 ,这一点恐怕是无法否认的。从事各种工作的人,都 在自己的领域内追求真理、探索真理。 1988年 P1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