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北川十年)

印记(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北川十年)
作者: 贾瑞君
出版社: 山东友谊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7.40
折扣购买: 印记(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北川十年)
ISBN: 978755161635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飞机上的志愿者 真的要到灾区去了?那里和战场一样吗?还会有 余震吗?一直到飞机起飞那一刻,这些问题不断闪现 在我的脑海中。 两天前,也就是5月18日上午,接报社通知,要 我做好心理准备,去四川地震灾区采访。其实,作为 一名时政记者,我的心早就到了地震现场。我很羡慕 第一批赶赴灾区采访报道的两名同事——摄影记者房 贤钢和文字记者张国栋,地震第二天,他们就跟随山 东派出的救援部队赶到了都江堰,发回大量的报道和 图片。这些报道和图片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这几天,一打开电视或者翻开报纸,全是关于四 川地震灾区的新闻,惨状不忍卒睹,悲情不忍细看。 19日下午,再次接报社通知。5月20日上午8点40分, 我乘坐山航SC4901航班飞往成都。 早晨的遥墙机场并没有多少航班,和平日繁忙的 场景相比,偌大的机场格外空旷。工作人员说,这里 一半以上的航班都是飞往灾区的。 登上飞机发现,能载200多人的机舱里还余下近 一半的空座。登机的乘客中,以身着迷彩服的志愿者 居多。原来,他们主要是来自青岛的志愿者,从青岛 买了药品、食物和矿泉水等物品,准备送往灾区。四 川的志愿者在成都机场等待着这批物品,一运到他们 就要把这些物品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出于职业习惯,我拿出采访本记录起来。然而, 这时一位体型高大、脸上点缀着青春痘的姑娘从前面 座位上站起吼道:“不准采访!我们不需要宣传。” 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大嫚。 一位面相和善的男青年走过来,歉意地向我解释 。这名男青年叫刘照利,他说刚才这位姑娘性子急, 她只是不希望家人和朋友知道自己去灾区,所以对媒 体采访很抵触。刘照利说,灾区现在最缺药品,他们 这次一共带了80多万元的药品,全部是网友们募捐来 的。本来还担心空运费用很贵,到机场后山东航空公 司一听是支援灾区的,把运费全免了。“听说北川是 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我们准备送到那里去。”刘照利 说,到了成都机场后,四川的志愿者会安排。 得知我是记者,邻座一个肤色黝黑的小伙子主动 和我聊起来。他叫刘开清,是兖州兴隆庄煤矿的职工 。1998年,他还是一名在部队服役的武警战士,中国 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他参加了当时的抗洪 抢险救灾。这次从电视上看到四川的地震灾情后,他 坐不住了,决定要到灾区去救援。 他怕家人担心,就没和他们说,匆匆带了4月份 的工资就赶到济南。“看到灾区的情景,我哪有心思 再上班啊。其实5月30日就是我的婚期,可是我等不 及了,我一定要去灾区救援。家人会理解我的。”刘 开清平静地说,自己决心去灾区的事,一直没敢和未 婚妻说,直到上飞机前才给她发了短信。这种过去只 有在小说或电视中才出现的场景,真实地出现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