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范蠡:恣意江湖的人生赢家
ISBN: 9787205105440
白玉京,原名王兆华,出生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作家协会会员,新浪文学签约作者,新浪文学男频霸榜前三。现居苏州。热爱山河与草原,同时也热爱江南的潺潺水声。民族历史研究爱好者,古风类作品与悬疑类作品优质作者。全国“古龙杯”征文比赛银奖获得者。其作品《替生》入选第四届全国“海峡两岸征文比赛”优质IP作品奖,曾被著名作家“鱼人二代”称赞为非常有才情的青年作者,其作品被评价非常具有IP开发价值。出版图书《荀彧——枭雄曹操背后的男人》一书,该书入围新书榜前列。
那是公元前536年的一个春意盎然、百花齐放的清晨。 在春秋霸主楚国的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范蠡降生在一户姓范的贫寒农户家里。 至于父母为什么会给他起名为“蠡”,千百年来一直有很多种说法,而根据《战国策·魏策一》一书中的记载: 早在夏朝之时,河南南阳一代因有湖名为“澎蠡”。 而相传,范蠡的母亲就是在“澎蠡湖”岸边生下的范蠡,因此为其取名为“蠡”。 虽然出生很平凡,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范父范母却并没有打算让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甘于平凡,做一辈子农民。 他们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将小范蠡送进附近十里八乡唯一的学堂里读书,希望小范蠡有朝一日能登入庙堂,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小范蠡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进入学堂的第一天起就展示出了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欲望,先生说的每一句话、讲解的每一段文字他都认真地听,认真地做课堂笔记,甚至会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这让教书先生都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 他教了一辈子书,接触过不少孩子,因此深知小孩子是最没有自控能力,最难管教的。 而小范蠡却是个例外。 虽然年纪小,但小范蠡却比同年龄段的孩子们显得老练,看待事物也更加透彻,总是能够别出心裁,举一反三。 根据史料记载,范蠡不仅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而且在武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是妥妥的文武全才的人物。 看到这里,你可千万别误以为范蠡是有那种能登萍渡水、踏雪无痕高来高走的武学造诣。 笔者这里说的“武”指的是先秦时期“君子六艺”当中的“御”与“射”。 在中国古代,“六艺”指的是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相当于一种表明尊贵身份的能力,而作为普通老百姓若想改变命运,挤进贵族圈,除了满腹经纶的学问外,也要学习“六艺”当中的技能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 而关于“六艺”一直有两种说法,其一说的是读书人必须得学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这其中的“礼”现代人比较好理解,指的就是礼节,类似于现今的德育科目;“乐”也比较好理解,指的是音乐;“射”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弓射,这个明显就是跟“武”相关的学科了;“御”指的是驾车,搁现在就是考驾照;“书”即文学、写字,包括阅读和写文章;“数”说的是数学的计算能力和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周礼·保氏》中就有写道:“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此外,在汉代对“六艺”的解释则是:儒以六经为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礼即:“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嘉”礼,用于宴会和庆贺。六乐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名。五射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换言之,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读书人,光凭借着渊博的文韬学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要有有胆有识的武略加持才行,而能达到文武兼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但这丝毫难不倒天资聪慧的小范蠡。 他仿佛天生就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但书本知识吸收能力快,在“射”与“御”这两项科目上也比同年龄段的孩子掌握得快,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综合成绩总是能独领风骚,长期霸占学堂里“三好学生”的位子,将一起上学的同学甩出去好几条街,时间一长,不仅在学堂里成了小明星,同时也成为了附近十里八乡的天才少年。 范蠡每次的弓射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能够百步穿杨,直中靶心;驾车的技术也是名列前茅,很快就能熟练驾驶,没多久就拿到了“驾照”。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范蠡对道家学术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 范蠡辅佐越王称霸,又弃政从商成富豪, 还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相恋, 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又令人羡慕。 司马迁、苏轼、冯友兰都忍不住称其为“唯一有着完美形象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