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面镜子/名家散文中学生读本

历史这面镜子/名家散文中学生读本
作者: 李国文|编者:毕伟玉//阮凯丰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6.30
折扣购买: 历史这面镜子/名家散文中学生读本
ISBN: 9787547313480

作者简介

李国文,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曾获各种顶级大奖:《月食》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大雅村言》获鲁迅文奖、《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获“年度散文家奖”。曾任《小说选刊》主编,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20世纪90年代转向大众历史写作,是中国当代大众历史写作的奠基者,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蒙田”。

内容简介

芥末堆 和一位南方人谈北京风味小吃“芥末堆”时, 内心感到茫然。 那是一道很不错的“开胃菜”,堪称“价廉物 美”四字。1949年,我从南京到北京后,首次在京 郊老乡家尝到此菜时,还没有细嚼,就眼冒金星, 不能自已。芥辣之辣,是一种攻击型的辣,有一种 被一拳打中鼻梁的痛苦感。从那以后,尽管每次自 己的味觉都被击倒,对此物却十分钟爱。 北京人说“芥末堆”的时候,我总想,“堆” 应该是“垛”,或者是“墩”,由于“儿化韵”的 缘故,才读成这种样子的。这是北京独有的餐间小 菜,属北京风味小吃,不怎么登大雅之堂的一种。 “老北京”一说这三个字,就咂牙花子,露出很来 劲、很过瘾的神情。 “芥末堆”的做法,似乎不复杂。秋天,大白 菜开始上市的时候,价格比较公道,水分饱满,取 那种白帮白叶,包裹紧绷的菜,去掉根蒂,往上十 五公分处,整棵切下来,上段留作别用,下段洗净 ,用开水略一焯,浇上芥末,置于器皿中,隔日即 可食用。储存大白菜,总是秋深季节,早晚已经很 有凉意,中午阳光充足时,还是蛮暖和的。饭桌上 ,有这一碟冷得冰牙、脆嫩可口、香辣冲鼻、直奔 脑门的“芥末堆”,要是再来上一口“二锅头”, 可算是赏心乐事了。 芥末堆的平民色彩。“芥末堆”是平民食品, 尤其是大杂院内能够冬储大白菜的老百姓,当然必 须是“原住民”,才有功夫和闲心,才有经验和体 会,做出这道惠而不费的吃食。“芥末堆”上不了 大场面,“满汉全席”没有它列席的资证。我也不 记得北京哪家上档次的饭店酒楼里的菜单上,有“ 芥末堆”这一说。而且,非原住民,也就是外来的 移民,不管在北京住多少年,也许喜欢吃“芥末堆 ”,但做“芥末堆”未必有这份好兴致。 林斤澜先生常常自诩他在北京已经住了五十年 ,深信自己怎么算,也是地道的北京人了。这恐怕 是属于他个人的自我感觉,即使他再住五十年,在 旁人眼里,也还是个温州老乡。正如尽管他写了不 少“京味小说”,但是大家最记得住的,还是他的 “矮凳桥”系列。 北京有矮凳,绝无矮凳桥,那种桥,只是在他 浙东老家那里,许多小溪流上才架着的。汪曾祺先 生也在北京住了许多年,还写过“样板戏”,京腔 京韵,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别人也许听不出来,我 原籍是苏北人,最初几次见面,老先生那一口高邮 西北乡卖梨膏糖的韵调,依稀可辨,马上产生出来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亲切感。乡土,对作家来讲 ,如小孩的胎记一样,是一辈子也抹不掉的。 可以这样认为,“芥末堆”是北京风味小吃。 有的来京住久了的外来移民,若是也属于小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