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者简介
作者:R. A. 伯特 历史照片收藏家、插画师,专注于对各国战舰设计、建造和服役历史的研究,著有《日本战列舰:1897—1945》《英国驱逐舰: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译者:余耀东 毕业于暨南大学,曾参与翻译《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卷5,1945年以后:重建皇家海军》。
内容简介
1904年12月22日,海军部组建了一个设计委员会来审查这些设计,费舍尔邀请了一些已知的“全重型火炮”学派支持者——像是海军专家和科研人员——参与其中。这个委员会由费舍尔担任主席,海军部要求其只能以顾问的身份行事,但审查工作涉及设计的所有方面,包括武备、火控、防护、水下防护的完善性、防雷网、机械、燃料、通信、小艇布置和住宿。委员会成员包括:海军少将巴滕贝格(Battenberg)的路易斯亲王[海军情报局局长(Director of Naval Intelligence)],海军工程少将约翰·德斯顿爵士(Sir John Durston,总工程师),海军少将阿尔弗雷德·温洛斯爵士(Sir Alfred Winsloe,潜艇和雷击舰支队司令),海军上校H. B. 杰克逊(审计长),海军上校J. R. 杰利科(J. R. Jellicoe,海军装备局局长),海军上校C. E. 马登(审计长海军助理),海军上校雷金纳德·培根,菲利普·瓦茨(海军造舰总监),J. H. 拜尔斯教授(Prof. J. H. Biles,格拉斯哥大学),开尔文勋爵,约翰·桑尼克罗夫特爵士(Sir John Thornycroft),亚历山大·格雷西(费尔菲尔德造船厂),R. E. 弗劳德(R. E. Froude,海军部哈斯勒实验室主管)和W. H. 加德(朴次茅斯造船厂总监造师)。J. H. 纳尔贝特作为海军造舰总监的秘书,负责安排审查各项设计的细节工作。 1905年1月3 日,委员会召开初次会议,会前收到海军部的指示,其中要求:新舰要能够进入朴次茅斯、德文波特、马耳他和直布罗陀的船坞,但可以不用进入查塔姆的较小船坞。武备应为任何切实可行的设计所能装备的足够数量的305毫米炮,全部安装在主甲板层以上位置,并辅以能够抵御驱逐舰的反雷击火炮组。会议审议的8项设计之间均有紧密的联系,只是武备布局和机械设备有所不同。其中一些设计用近期刚刚投入使用的蒸汽轮机替代了往复式发动机。 审议设计的流程非常复杂,根据拜尔斯教授的说法,审议是这样进行的:A方案逐渐修改为F方案,然后缩减尺寸为G方案;但G方案又被放弃,因为它的干舷过低,导致主炮过于接近水线。整体的审议流程为:A方案缩减尺寸成为B方案,再到C方案、D方案、E方案,之后放大为F,而后缩减尺寸为G。显然,这些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H方案应运而生,并得到了批准。但是,作者未能找到委员会提交的所有设计的相关数据,不免怀疑这些设计的数据档案是否还存在。 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委员会建议在设计中加入下列指标: 1. 保留76毫米(50倍径)炮作为反鱼雷舰艇武器。 2. 安装与弹药库平行的装甲隔板,所有主水密隔舱壁均保持完整(不设水密门)。 3. 采用蒸汽轮机替代往复式蒸汽机。 在排水量增加1400吨后,“无畏”号和纳尔逊勋爵级的基本对比如下: 1. 单次侧舷齐射投射量提升(2721.6千克对2404.0千克),武器拥有更强的 破坏力和更简单的火控。 2. 船体垂直装甲面积和厚度下降,但甲板和内部防护更强。 3. 额定航速提升3节。 4. 燃料搭载量略有上升,但是额定航程却要低得多。 “无畏”号的创新之处包括:抬高艏楼甲板,其外飘的艏楼向后延伸很长一段距离;一些76毫米炮采用了可拆卸式炮架;弹库和药库安装纵向装甲隔板;前桅安装在前烟囱后方;可拆卸式翼桥;军官宿舍在前,水兵宿舍在后(与此前的相反)。然而,设计方案还是受到了一些批评,理由是防护因为给武备和航速让步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牺牲。虽然委员会认为“无畏”号的防护是“足够的”,但其相比在纳尔逊勋爵级设计论证期间(1902—1903年)所得出的必要防护水平有所减少,后来这个弱点得到官方承认。这也是在海军服役的所有305毫米炮无畏舰的通病。委员会采取了非常措施,将“无畏”号的排水量和成本尽可能压低,以免在这些方面受预期的反对意见影响。经过2月22日审议,委员会在1905年3月提交了审议结果。新舰于1905年10月2日开工,由于这个设计带有试验性质,海军部决定等其测试结束后再进行接下来的建造项目。保密和建造速度被认为是压倒国外海军的关键。为此,官方并没有暗示这个设计与通常的建造项目有任何不同之处,但遮住了建造该舰的滑道,以免被人窥探。为了加快建造速度,朴次茅斯造船厂把全部资源集中起来,采用了一切可以节省时间的手段。为纳尔逊勋爵级制造的305毫米炮也被挪到新舰上。这导致纳尔逊勋爵级的建造工作耽搁了很长时间,不过它们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无畏”号的建造非常迅速,在开工一年零一天后就做好了出海准备。 【摘自正文31页—正文33页】 【北海争锋的主角】 一战中,英德两国舰队以北海为主战场展开角逐,英国无畏舰是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主角之一。本书以单舰的微观视角记述了英国无畏舰参与的作战行动与战争历程,它们在多格尔沙洲海战和日德兰海战中与敌舰激烈交火,也在北海上执行声势浩大的巡逻与威慑任务,尽管并未赢得一场英国人期望的决定性重大胜利,它们仍然证明了自己是这场海上战争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重要砝码。 【二战老将的前传】 英国海军中,不少在二战期间有着抢眼表现的老舰正是那些一战前夕和一战期间进入现役的战舰。本书着重介绍的是它们在较早时期的经历,那时这些战舰是作为新锐力量加入英国海军的。其中一些战舰甚至在一战期间便开始积累起名望,比如经历过“风暴角”的“厌战”号;一些或许并没有得到多少表现机会,比如获得“29节纳尔逊”之称的“声望”号。 【服役历程的特别篇】 除了依照年月记述各舰的服役经历,作者还将其中不同寻常的事件专门列出,并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其中包括无畏舰在非战斗情况下的损失,比如“前卫”号的沉没事故,“大胆”号的损失经过;也包括英国海军利用主力舰进行的试验活动,比如“君主”号作为靶舰经历的射击测试,“暴怒”号加装飞行甲板后进行的航空试验等。 【主力舰设计历程的曲折】 无畏舰的诞生将海军发展引向一个新时代,却也让其他国家有了追赶英国的机会。本书关于英国战舰设计的故事便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英国战舰的设计过程不乏新思维和新想法,但和其他国家一样,变革和创新也会受到保守势力的阻碍。尽管有一套成熟的审议流程,关于战舰指标的取舍还是常常伴随着争吵和无奈的妥协。不过本书也没有遗漏设计人员的智慧与辛勤付出,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一时期的英国主力舰仍然给英国带来了难以撼动的优势。 【战舰外观的动态还原】 一艘战舰在服役期间通常会经历多次改装,但并非所有作品都能留出篇幅详细介绍这些改装。本书作者则尽其所能地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每级英国主力舰的改装情况和外观变化。这些记录作为军舰照片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读者辨别同级舰中的不同成员,和照片拍摄的大致时间。另一方面,这些外观变化也记录着英国海军对战舰实际运用的理解与探索,以及他们为提升军舰战斗力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