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作者: [美] 戴维·珀金斯
出版社: 浙江科技
原售价: 99.9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ISBN: 9787573906304

作者简介

戴维·珀金斯(David Perkins)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国际思维协会组织委员会常委,全球教育界知名演讲家和顾问。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创始人之一,与霍华德·加德纳一起,作为“零点项目”的负责人共同工作超过25年。从成立至今,50年来,零点项目致力于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创意与人类的学习等相关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老师,尤其是美国诸多专业人士、国际学校的教师等参与其中,并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推广研究成果。 ●曾在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典、南非、以色列、中国等国家研发和讲授关于思维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内容简介

为未知而教 你的学习“投资”产生“回报”了吗? 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 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 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你们为什么而学习?” 当四年级的学生、高二的学生或大学新生反问“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呢”时,他们的疑惑显而易见。学生们并没有看到眼前的学习所具有的实际意义,至少是没看到对他们自身而言所具有的意义。他们希望看到今天学习的知识是未来所需要的,或者能够明显地有助于他们过上理想的生活。他们期待了 解的,用商业术语来说,似乎是投资回报率(ROI),不仅是金融投资的 ROI,还是可以泛化到各种不同领域的 ROI。例如,在专业技术、社交活动、家庭生活、艺术活动等方面的投入所能带来的回报。 学生们的猜疑有时会走入误区,他们只关注某些知识在本周、本月是否有用,而忽略了这些知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大有裨益。但有时,学生们的这类疑惑却可能是正确的。约翰 · 杜威(John Dewey)在 1916 年出版的《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曾表达过类似的隐忧:“只有在教育中,知识主要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而在农民、水手、商人、医生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生活中,知识却从来不会远离行动。”学生们很容易产生怀疑并认为,细胞有丝分裂的复杂步骤(细胞无性分裂的过程)、义和团运动(19 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的细节、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等知识,在他们理想的生活中并没有太大意义,甚至根本用不上。 “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句话十分中肯,但太过拗口。所以,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即生活价值(lifeworthy) 普及性教育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代代相传 什么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这是一个宽泛的性质判断,特别是年幼的学生们还不具备良好的条件来进行判断。学生们此前的抱怨或疑惑在当时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在宏观的教育范围内,“什么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这个问题无疑是恰当的。在我们的教育内容中,每隔多久介绍一项特定的新事实、新见解、新技能?这些内容有什么重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内容的外延、内涵和意义是否会有所改变——或者,直接被我们遗忘? 当教师们拓展教育的边界、探索此前提及的六大超越时,他们便表现出了对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的关注。他们预见到,比传统课程更宽泛的新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过上他们理想的生活。 事实上,在教育中关注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向来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要义。英国历史学家大卫 · 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在《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Maps of Time)一书中撰写“大历史”(从宇宙大爆炸开始,逐渐发展到人类出现、早期公民社会、现代社会的历史)的相关内容时,将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进行了比较。例如,黑猩猩等种群,虽然在某些方面十分聪明,但从本质上看,它们如今的生活方式与 100 万年前并无二致。如果做一个有趣的估量,在太阳投射到地球上的总体能量流中,估算黑猩猩吸收了多少能量,那么你会发现,每只黑猩猩占用的能量自始至终是基本相同的。 人类则完全不同。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 10 万年前,甚至与500年前的都大相径庭。每一个人及其各种活动所耗费的平均能量(包括电量、热量、需要消耗能量来生产的物品)都比我们祖先所消耗的能量高出若干个数量级。 这可谓一项兼具消极面的成就:我们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后果未知的影响。这是为何?因为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当然。因为人类拥有言语能力? 的确如此。因为人类获得了书写的能力?绝对是这样!但是,最核心的——正如克里斯蒂安极力证实的,是因为人类的集体性学习。换句话说,是因为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也即广义的教育)使得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它让知识在一代代人之间得以分享、积累和延伸,也让如今的人们能够在星巴克享用一杯用产自大洋彼岸的咖啡豆烹制的咖啡。即使经过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黑猩猩以及其他许多动物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它们几乎不会有这种集体性学习。 广义教育下的知识应在学习者未来的生活中更具有生活价值,否则它就只会裹挟着学习者一同走向灭亡。早期的教育形式,例如,在狩猎-采集模式下年轻人跟在有经验的长者身边亦步亦趋、罗马精英教育的私人导师制、中世纪行会中的学徒实践制等,都在探寻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利用集体学习获得更高的回报。尽管我们不断抱怨教育的效果并不让人满意,但即便以过去几年的标准来看,当今的教育体系所涉及的范围仍达到了惊人的广度。无论是学生、教师、家长、规划者、政策制定者还是课程资源开发者,只要参与了教育活动,就是参与了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过程。 尴尬的“应当知道的好知识”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看到,如今正规的传统教育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前面那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呢”)重新被提了出来。同时,在常规的课程中,大量事实、观点所具有的生活价值参差不齐。我们似乎并没有对此深思熟虑。 人们可能会这样漫不经心地回应:“了解这些内容都很好呀!毕竟人们把它们编入教科书肯定是有原因的。”同样,大部分教育活动都强调短期成就,如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等,不太关注长期回报。 还有一些传统教育者会反驳:“课程中的这些知识是理解世界的基础,如科学、历史、数学、文学等。”这种说辞无疑比上面的说法要好些。当然,这些内容也可能是某个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所在,但若它们在大多数学习者理想的生活中并没有明显的作用呢?是否真正值得学习? 这取决于如何定义“值得”。或许有的知识应当知道,或许其本身具有学习价值,但它们也早已为大众所知,根本不用费心深究。我们的大脑只会保存那些在生活中有可能用到的知识,如个人生活、艺术、社交活动中的知识。 未来智慧洞察 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它们会逐渐消失。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也许,我们应当超越对“应当知道的好知识”的预设。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并且使之生动有效、容易获得时,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被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你学过的哪些知识,今天的生活还用得上 从小学到高中,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你可能会觉得,花上一分钟写出两三种内容或技能,还挺有意思的。但是,可别让自己太轻松了,得把基本的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排除在外。当然,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它们的确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但在这里,这些基本能力并不在这个问题的范围之内。 从教育的另一极来看,我们还得排除具体的专业知识。在这里,我想起了盖瑞 · 拉尔森(Gary Larson)的一幅漫画——手术进行中,一名外科医生无意中说出了心底的疑问:“心脏到底有几房几室?”很显然,具体的专业学习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具有生活价值的。所以,我们不但要排除最基本的技能,还要排除专业知识。现在再来回答:从小学到高中,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 回答这个问题,相当于探寻那些在我们的个人经验中已经对以往的“投资”产生了“回报”的知识。在过去几年里,我曾经随意地向数十个人提过这个问题。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常常会给出一些令人兴奋的,甚至具有启迪意义的答案。下面是我最中意的几个例子。 学习的智慧 有人提到了“法国大革命”,这可以算是最让我意外的答案了,因为我的学生们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时,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表现。但这个人却评论道:“通过了解法国大革命,我理解了各种世界争端的普遍规律。例如,缺少自由、贫穷、赋税过重、经济疲软、宗教与世俗政权斗争或社会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为战争导火索的。”显然,对于这位学习者而言,法国大革命不仅仅是一堆繁杂的事实,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透镜,由此,他能够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争端和冲突。所以对他来说,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具有生活价值的。 有人说道:“认识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有用,如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或者选择购买哪种商品,而且在政策制定、社会交往和生活哲学方面也非常有用。” 什么样的知识值得学习?哪些知识在学习者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发挥生活价值?如何看待传统教育中某些学科内容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怎样学习才能培养综合能力,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全局性理解?美国知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零点项目”创始人之一戴维·珀金斯将带领您,逐渐揭开谜题。 ●以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不仅仅对教育者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对任何关心教育以及致力于终身学习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本书的使命是探索更好的方式去思考“什么知识值得学习”这个问题,而不是提供一个教条式的答案。比起寻找答案,这本书帮助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途径和一次展开深入讨论的机会,让我们可以从“生活价值”这个维度去思考,“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陈忻,Aha 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畅销书《教育 3.0》作者顾远,美国知名教育系统设计专家查尔斯·瑞格鲁斯,美国远征学习公司学术官罗恩·伯格,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陈忻等诸多专业人士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