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人生(中国古代书画家的艺术与生平)

书画人生(中国古代书画家的艺术与生平)
作者: 谢善骁//王晓旭
出版社: 经济管理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0.12
折扣购买: 书画人生(中国古代书画家的艺术与生平)
ISBN: 9787509618011

作者简介

河南信阳人。199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西方语言文化系英语专业。在河南郑州及北京的出版社从事多年编辑工作,所编图书多次获得好评与嘉奖。2006年开始文学创作,在网络和报刊上发表过一些作品。 浙江绍兴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金属学和热处理专业,分配在北京从事航空科研工作二十多年,其间于1980~1982年赴美留学。出版和发表多本(篇)专业著作和论文。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7年加盟出版界。十余年来主要致力于历史散文和纪实文学创作,已出版二十余部作品。

内容简介

“鹅”瘦“池”肥忆兰亭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南朝时期,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中,有一句引自东晋书法 家王献之对山阴道秀丽景致的描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 人应接不暇。”此语一出,引发了后人对山阴道的不胜向往。 山阴道的魅力是“镜中游”。“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献 之之父、大书法家王羲之如是说。把山阴道比作惊鸿照影的镜子,既是这 位大书法家的胸臆所发,也是他的灵感顿悟。山阴道上朦胧的波光山岚、 幽雅的诗情画意,汇到现代大文豪鲁迅的笔下,就变成了具体的形象和真 实的速写: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 ,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 ,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然而,山阴道的魅力绝不只是“镜中游”,因为“镜”中还藏着一块 晶莹透亮、玲珑剔透的水晶,这块水晶就是兰亭。地处绍兴市郊西南的兰 亭,是一处以著名的“兰亭三碑”为核心的古朴雅致的江南园林。古典园 林在江南无处不在,苏、杭、锡、扬诸名城无不以园林著称,然而兰亭园 林却因融汇了秀美天然的山水风光而别具一番景象,恰如王羲之《兰亭序 》所描绘的那样:“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 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此外,兰亭更比其他园林胜出一筹的是它独特的 历史文化沉积,由于这里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的渊源,在书 坛独享“书法圣地”的盛名,因而又成为中国一处古老而重要的文史遗迹 。王羲之的出现,《兰亭序》的问世,造就了兰亭的独特地位,使今日兰 亭列于全国四大名亭之首,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段 千古传奇、永远的佳话。昔年两晋文人有一个习俗,在每年阴历三月初三 ,要临水流觞,以除不祥,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 初三,王羲之邀约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并亲朋子侄41人聚会兰渚,行修 禊之礼。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 羲之等人列坐于蜿蜒曲折的“之”字形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 任其逐流漂浮。倘若酒觞滞留于某人面前,此人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诗如 不成,则罚酒三觞。在这次雅集中,计有26人作诗37首。 事后,王羲之将诗汇成一集,即《兰亭集》,并为此作序一篇,记叙 兰亭山水之美和聚会场面之盛,抒发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序文共 324字,字字珠玑。这就是被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书法代 表作《兰亭序》。据传,王羲之在翌日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 重书序文,一连重书数遍,却再也捕捉不到当时挥笔写下精粹之作的精髓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兰亭之娱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而兰亭更借助 他的《兰亭序》名噪天下。 随着风云变幻,兰亭几经迁址,早已不复旧面貌。明诗人袁宏道于万 历年间旅越,来到已非原址的兰亭时,曾感慨地赋下一首《兰亭》诗: 定武石空在,兰亭迹已讹。 清流大概是,峻岭果然多。 古屋穿新雷,苍松瘦老柯。 墨池闲贮水,犹得放村鹅。 今天的兰亭,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郡守沈启重建,经1980年全 面修复。依山傍水,四周依然是崇山峻岭;浅溪绿荫,园中还是那茂林修 竹。步入兰亭景区大门,一条竹荫小道曲径通幽,数只红冠白鹅在一池碧 水悠闲嬉戏,一种超然于世外的感觉迎面扑来。景区内布局错落有致的“ 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 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每一景都精巧地融入了“ 二王”之迹、书圣之灵。 在鹅池碑亭中,一通石碑上刻有王羲之、王献之共同书写的“鹅池” 两字,两个字一肥一瘦,人称独一无二的“二圣”合璧“父子碑”。在御 碑亭中,矗立着中国最大的古碑之一,这是一通御碑,碑正面为爷爷康熙 皇帝手书的《兰亭序》全文,背面为孙子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七律《兰 亭即事》,人称绝无仅有的“祖孙碑”。在小兰亭中,另有一通康熙御书 的“兰亭”手迹碑,经游人长年摩挲而致字口稍微变平,被称为君民以“ 手”同书的“君民碑”。“兰亭三碑”是景区的精华,被称为“兰亭三绝 ”。 真应该感谢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父老乡亲,正因为他们在千年岁月中 的细心维护,正因为他们在突发事件中的勇敢抢救,才使兰亭这弥足珍贵 的文化遗产不致毁灭,才使“三绝”这无法复制的人类瑰宝得以留存。 兰亭历经迁移,总算留存至今。“兰亭三碑”虽被破坏,也未伤筋骨 。然而兰亭精粹所在的《兰亭序》,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劫难。 《兰亭序》是王羲之家族的传家宝,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王家七世孙智 永的手中后,出家为僧、没有子嗣的智永又将这一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 才和尚。其时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大量搜集他的书法真 迹,更屡次重金悬赏索求《兰亭序》这一书法珍宝。据说在获悉真本藏所 后,唐太宗三次召见辨才,因辨才始终诡称真本已在战乱中散失,遂派监 察御史萧翼乔装为潦倒书生,到越州拜访辨才。在弈棋吟咏、酒酣耳热之 际,辨才得意忘形地夸耀其手中珍藏,出示了悬于屋梁的《兰亭序》真迹 ,被萧翼乘隙盗回长安,并致辨才痛心疾首,惊悸而亡。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