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国际文化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和合与愿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ISBN: 9787512507517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福建佛教》主编等职务。
以佛法营造美好人生 大家来到寺院,想必都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都会有一种虔诚的心、恭敬的心。为什么来到寺院 里会有这样不同于到其他场所的心理状况呢?因为我 们外在的环境不一样,氛围不一样。寺院不同于社会 上的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的氛围,寺院里一直以来都 有很多人在修行,有出家的法师,也有居士。虽然在 历史上也发生过灭佛的事件,像我们常常听到的“三 武一宗”灭佛等,但是再怎么灭,还是没把佛教灭掉 ,现在信佛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我们所有的风景名胜 区,几乎都有寺庙,都有流通处流通佛法,也可以请 到佛像。目前我们国内也有很多的企业和艺术家,不 断地在制作佛像,并且都很有规模。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宗教信仰也很自 由,物质生活也比较好了,所以大家开始追求精神领 域的提升,需要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宗教信仰 ,尤其对佛教的信仰,是最为稳妥、最为安全与可靠 的,也是最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信仰方式。佛教已经 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已经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融 为一体。虽然佛教发源于印度,遗憾的是过去很多印 度人反而不知道佛教,甚至不知道历史上有释迦牟尼 佛。后来他们怎么了解到呢?是根据中国的玄奘大师 、义净大师、法显法师等西行求法的高僧写下的《大 唐西域记》等著作。《大唐西域记》等被翻译成外文 以后,他们再慢慢考证,通过考古发掘得到验证,原 来在印度历史上确有释迦牟尼佛,佛教确实在古代印 度广泛传播。 反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漫长岁月中,在各个 历史时期,各个社会阶层,中国人都知道有佛、有观 音菩萨等。更多的平民百姓,他们根本不知道释迦牟 尼佛是印度人。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善男信女们的 头脑里,佛是没有国界的。实际上,佛确实是没有国 界的,他不受时空范围的局限,只要你信仰他,都能 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现在很多西方人也信仰 佛教,如欧洲人、美洲人、澳洲人,甚至非洲人。佛 教传入世界各国,为不同民族所接受,这充分体现了 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怀。 我们过去对宗教、对佛教,会有一种片面、负面 甚至错误的看法。当然,现在的社会舆论也已经注意 到这个问题,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时,要求宗教界在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什 么作用呢?就是宗教对世道人心有益的作用,要把这 种好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的话,从整个社会环境来 讲,对佛教信仰的接受与传播,将会越来越好。 我们来到寺庙,更多的人对寺庙,对佛菩萨,对 出家的法师,是非常陌生的。长期以来我们受到的是 诸如小说《西游记》、电影《少林寺》以及其他影视 作品的影响,这些影视作品传达出来的更多是一些似 是而非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演员演出来的,没有根 据出家法师的指导,没有经过佛教界的认可。大家先 入为主,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以后,本来对佛教、寺庙 、出家人就不了解,在接受这些非常负面、片面的观 念以后,对佛教的误会也就越来越深,误解也就越来 越多,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佛教与社会 格格不入,出家人只是敲敲木鱼念念经,是很消极的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越来越多,再加上现在是商品 经济时代,佛教寺庙也受到社会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 ,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寺庙里也很不容易保持一方 净土。因为寺庙本身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和社会人 群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这样一个特殊因 缘下,人们要认识佛法的本质,是非常不容易的,能 够领会到佛法的真正内涵,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福德因 缘。因为信仰佛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 上的境界,超凡脱俗以后的感觉,用佛教的话讲,就 是净化人心--人心完全都是清净的,完全超越是是非 非、恩恩怨怨后的空灵的境界,空性的境界。 在印度,有一位居士很有名,叫作维摩诘居士。 他在佛法上的成就很高,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 比有些出家法师的成就还要高。唐朝的时候,也有一 位号称是“中国维摩诘”的居士,他的名字叫庞蕴, 这位居士也非常了不起。他天天参悟佛法,后来觉得 自己功夫已经很好了,有一定条件了,于是开始遍访 名师。他听说在江西有一位马祖道一禅师,禅定的功 夫很高,对佛法非常有境界,这位庞蕴居士就发心到 马祖道一那里去参拜。参拜的时候,这位居士提出一 个问题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万法, 就是万事万物,包括所有的人、社会和自然,也就是 说不同世间这些现实的人和事物作朋友的人,是什么 人?换句话讲,不同于凡人的人,是什么人?马祖道 一就回答他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与汝道。 ”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一口把西江里面的水全部喝尽 ,再告诉你这个答案。一般人没有那么大的气魄,也 没有那么大的心量跟肚量,一口能够把西江里面的水 全部喝进去。但是庞蕴居士就在马祖道一的这个答案 下,大彻大悟。他在马祖道一的道场里面专门修行两 年,之后他就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扔到江里不要了, 带了他的家眷到山里面专修,最后成就非常高,有很 多他的语录流传于世。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业、事业有成之后,人 生的归宿是什么?人生的追求是什么?维摩诘居士在 印度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庞蕴居士在中国也是一位 很有成就的人,他们最终都选择去修行,这就关系到 对修行的正确认识问题。修行不仅仅是念经、磕头、 念佛,换句话来讲,念经、礼拜、念佛,是修行的一 种方式,目的是要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分别心、狂妄 心、贪婪心,这是很重要的。P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