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作者: 李睿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0.40
折扣购买: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ISBN: 978780753772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心相约:知足方能常乐 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 。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 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 在开始心理学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吧: 动物园里有一只刚来的小猴子,它被关在笼子里。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给它安置了一个很漂亮的“家”,每天都喂它喜爱 的食物。可是它还是不高兴,它想念它的爸爸妈妈,想念它从前的伙伴。 它很伤心,总是不停地大叫。结果吵得其他动物都跟着一块叫喊起来。 一位工作人员看到这只猴子这么不老实,决定好好教训它一番,他用 电棒去击打小猴子,可是小猴子叫得更凶了。 这时,另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他对他的同事说:“让我试试吧!” 他把小猴子装进一个很小的笼子里,然后吊在关老虎的房间里。老虎 还以为是给自己送上美餐来了,饥渴地盯着小猴子。小猴子吓得歇斯底里 地叫了起来。这让老虎更加兴奋,它跳起来扑向猴子。 小猴子以为自己完了,叫得越发尖利了。但老虎没有碰到猴子,因为 笼子离地面的高度是它达不到的。所以它的一次次尝试只是在白费力气。 小猴子吓坏了,它叫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它才回到它的“家”里。 回到“家”的小猴子没有了老虎的威胁,逐渐安静了下来,很快睡着 了。 有时候我们就像这个小猴子。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怨天尤人呢?那是因 为我们从未遇到过十分糟糕的情况。珍惜现有的一切。懂得满足的人是幸 福的。 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 。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 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 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 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不知大 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 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 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 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行,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 也挡不住的时代。 人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但这与知足并不矛盾,做人要想有好的心态 ,就是要能将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个目标后,可以为下一个 目标准备,但不能在这个目标还没实现时就想得到更多,那就变成了贪婪 ,事实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动力。 知足常乐的人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胸无大志。因为这些人往往在竞争 异常激烈的今时今日,却不去争,不去怨,不去嫉妒伤害他人,而是平和 乐观地生活着,这样就导致别人以为他们没出息、没能力。这显然是一种 错误的观点,知足并不代表不进取,无大志或拒绝与人竞争。它只是我们 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是一种看透世事无常后的大彻大悟罢了。 不与人比,坚持自己的成功原则,不用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懂得知 足,那么你将拥有真正而长久的快乐。 再给大家讲一则小故事。 两个人同时在向上帝祈祷:“万能的主啊!让我再年轻一回吧……” 上帝听到后,召见了他们,要他们说出原因。 第一位说:“我是一名教授。尽管我脑子里装的知识很多,受到不少 人的尊敬,然而我从未感到有丝毫的快乐。因为,我那宝贵的青春年华全 都是在无休止的学习和无尽的书本中度过的。我没有足够的时间享受恋爱 的感觉,也没有精力去舞厅寻求刺激。我所拥有的只有知识和迂腐,而我 现在非常想过那种快乐潇洒的日子——我想再年轻一回!” 第二位说:“我是个乞丐,这一生我从未有过快乐的感觉,走到哪都 会受到别人的冷眼。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把时间全都浪费在无聊的玩闹中 。我没受到过知识的熏陶,也没感受到劳动的快感。我所拥有的只有饥饿 和愚昧,而我现在所羡慕的是知识和创造。主啊!让我再年轻一回!” “去吧,我会让你们再年轻一回的。”上帝挥挥手,同意了他们的要 求。 两人又重新回到了人间,生命从18岁开始。 教授将所有的书本都扔在了一边,每天沉湎于玩乐之中。 乞丐则沉醉于无尽的书本之中,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不久,他便考 入了自己理想的学府…… 一眨眼的工夫,十年过去了,上帝又召见二人,询问他们再度年轻的 感受。 教授满脸愧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乞丐。 乞丐说:“感谢上帝!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习,我成了一个备受人 们尊敬的教授,终于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不要总是埋怨自己的境况不佳,要学 会知足,知足的人才会快乐。 心相约:保持良好的心态 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 的精神和最丰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 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和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 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拥有高品质的人生,似乎他们的生活 就是比别人过得好,而许多人终日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成功与否的秘密就是人的“心态” 。 心理学家指出:积极的心态,能够激发起我们自身的所有聪明才智; 而消极的心态。就像蜘蛛网缠住昆虫的翅膀、脚足一样,束缚我们才华的 发挥。 有一首诗对人的心态有着这样的描述: “如果你认为被击败了, 那你必定被击败。 如果你认为不敢, 那你必然不敢。 如果你不敢想胜利, 那么你肯定失去胜利。 如果你认为会失败, 那你已经失败。” 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是到了人生的 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位则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 的大小,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登山,其 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山。在她95岁高龄时,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 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 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 的精神和最丰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 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和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 同样完成一件事,不同的态度收获可能不同。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态度都是一个大问题。健康积极的态度是面对一 系列问题所必不可少的。 有对老夫妇,过得很清贫。一天,他们想把家里唯一值点钱的马牵到 市场上换些有用的东西。老头到了市场,先用马换了头母牛,又用母牛换 了只羊,再用羊换了只肥鹅,又用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一口袋烂 苹果。 但每次交换,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在一家小酒店歇息时,老头遇上两个美国人。闲聊中谈起了他换东西 的经过,两个美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老妇人非骂死他,老头说绝对不会 ,美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于是三人一起回到老头家中。 见老头回来了,老妇人非常高兴,兴奋地听着老头讲换东西的经过。 每听老头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喜悦。 嘴里还不时地说着:“哦,我们有牛奶了!” “羊奶也不错”! “哦,鹅毛多漂亮!” “母鸡可以生很多蛋!” 最后老头说换了一口袋烂苹果时,她仍旧高兴地说:“我们今晚就能 吃苹果馅饼了。” 结果,美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老妇人之所以总是充满了惊喜,是因为她保持着一种很平和的心态, 尽管总是吃亏,但她总能乐观地安慰自己,因而时时都保持着快乐的心情 。 很多人之所以活得很累。是因为他们总是徘徊在“有”与“无”之间 ,作着毫无实际意义的计较与取舍。对于具体的事疑虑重重,不能够果决 地作出取舍。对既定的目标或者是别人的成就,总是心向往之,却又不愿 付出积极的努力。“临渊羡鱼”之心有,“退而结网”之举无。总是幻想 着那个目标在我们一夜醒来之后唾手可得。 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先要放在个人的“得”与“失”的天平上 进行称量,怀着功利心评估一切,担忧着付出与回报的比率,总是以世俗 的价值观猜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因而,我们就不能果决地作出选择。 于是,我们失去了很多成就事业的机遇,到头来却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我们之所以没有达到所崇尚的那个目标,只是由于我们的心中总是有着 太多的功利性顾虑,缺乏舍身一搏的勇气。这又怎么能说命运没有给予我 们机遇呢?任何成功的耀眼光环下必定有过艰辛的付出,但是,我们的局 限就在于不能放弃既得的利益。患得患失,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痼疾。 关键在于我们的目的性太明确,我们的欲望太直接,我们的目光太短 浅。我们的修养太世俗,我们的思想太近功利,不能舍弃一切弘扬德行, 也缺乏笃信的诚意,因而,我们只能是平庸的。只要心中有“仁”,自然 能够处“有”处“无”,坦然自在。“焉能为有,焉能为无?!” 如果我们能够像下面故事里的比尔那样,自然就会内心平和而快乐了 。 比尔在城里开了一间五金店,生意还不错。但他却是一个对会计一窍 不通的人。他从不用账簿,支票他都装进一个深色的信封内;现金钞票放 在雪茄盒里;到期的账单都插在票插上。 做会计师的小儿子对他说:“你每天不记账,根本就不清楚你一天的 支出、收入是多少,也不知道一天的利润是多少。你这样经营是不行的。 ” 比尔说:“我只知道我来城里前只有一条裤子和一双鞋——这就是我 所拥有的一切。而现在,我有一间很好的五金店,一栋房子和两辆汽车。 我还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一个是大学老师,一个是 优秀的会计师。" “我的利润就是这些!”比尔说完笑着看着小儿子。 抱着一颗平和的心去看待人生,不要让欲望占据了心灵。不要把生活 想得太复杂了,生活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时刻怀有一颗平常的心,踏踏实 实做事,那么生活就不会抛弃你。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