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作者: 李镇西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ISBN: 9787540756765

作者简介

李镇西,著名教育家,获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语文教师、班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教育事迹震动了中国教育界。 所获荣誉 自1982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等称号,2003年获得四川省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

内容简介

1.充满爱心 我始终认为,在民主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 中有“人”的教育!因此,所谓“充满爱心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人的教 育,就是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民主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一个真正的 教育者必定是以人为本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他有温馨的爱心和晶莹的童 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 教育都无从谈起。 充满爱心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 少数“优生”都投以关注与尊重的目光,同时教师以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 生,让孩子之间也彼此尊重与善待。 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2.尊重个性 这里的“个性”,与“共性”相对,指的是一个人在天赋、智慧、能 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或潜在的独特性,甚至是独一无二 性。当然,个性本身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因此“尊重”在这里不是迁就, 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个性予以因势利导,从而让每一 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和 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等方面,都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尊重 学生的个性,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 是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 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尊重个性的民主教育,特别体现于对待长期以来被传统教育忽视或冷 落的“后进生”的态度上。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 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如果我们的课堂只着眼于“尖子生”,而冷落甚至 无视那些所谓“差生”,如此“教育”没有半点民主可言! 相反,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会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 心和信心。由于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家庭教养、个性特征等等因素的差 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往往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或掉队。具 有民主情怀的教师,就应该通过教学设计,让他们找到能够体现自己个性 尊严的角色,并自由舒展其澄明自然的心灵空间。在民主教育的课堂上, 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 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3.追求自由 民主教育首先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这种自由精神尤其应该体现于 对学生心灵自由的尊重。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教师应 拥有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并以此去感染学 生。我们实在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参、迷信高考题的教师会 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迷信” 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 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 圣人;老师也好,名家也好,权威也好,都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们所学 的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也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瑕;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是应该的,但这些意见只能供我们独立思考时参考,而对某个问题的认 识,对某篇文章的看法,我们只能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不能盲目从众,绝 不能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应该让学 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其思想骏马:面对教材,面对知识,教师和学生之 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 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 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 的自由。自由精神当然不是民主教育所独有的内核,而且也不是民主教育 的全部内容,但是没有自由精神的民主教育,便不是真正的民主教育。 4.体现平等 民主教育要求每一位教育者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责无疑是 “传道授业解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知识的任何方面都超过了学 生,教师更不应因此而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尊重学生,就包括尊重学生 的思考,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 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 中的体现。 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就应该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并 且提倡学生与教师开展观点争鸣。学生的认识也许比较肤浅,他们的看法 也许比较片面甚至有错误之处,但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上,和教师是平 等的。教师绝对不能因为学生的“幼稚”而剥夺学生思想的权利。 平等,还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尊严的平等,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权 利的平等,特别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的平等。学生是否能真正享受平等的 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是否能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 生:教学活动,是让少数“精英学生”独领风骚呢,还是让所有学生都参 与?上公开课,只是让个别“尖子生”举手问答以显示教学效果呢,还是 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以展示所有学生的真实思维状况?毕业复习 期间,是只重点抓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呢,还是面向所有不同学习层次的 学生……如此等等,都体现出教育者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学生的权利。 教师不但自己应该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而且还应该在教学中营造一 种同学之间也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的氛围。让学生在这平等的 氛围中感受平等,并学会平等。 5.重视法治 尽管“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但其精神实质无非是依靠体现 公共意志的规则(法律)来实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 则。正是在这一精神实质上,民主教育与法治精神得以沟通——民主精神 同时也就是法治精神。 让学生依据共同制订的规则参与教学管理,是民主教育中法治精神的 突出体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其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主动学习和积极 思考方面,也体现在参与教学的管理方面。既然尊重学生,而且承认教师 的所有工作从根本上说都应服务于学生,那么,学生对教学更应该有建 议、评价与监督的权利。教师没有理由不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利。对真正的 民主教育来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相监督是理所当然的。当然,长期 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建议、评价和监督已经成为理所当然,无需强调;而 学生对老师的建议、评价和监督则至今没有引起重视,因此,我们现在更 看重后者。 P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