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丝路文苑他乡故事
作者简介
袁霓,原名叶丽珍。现任印尼印华作家协会**,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等。著有短篇小说集《花梦》,微型小说集《失落的锁匙圈》《雅加达的圣诞夜》,散文集《袁霓文集》,中印(尼)双语诗集《男人是一幅画》等。
内容简介
用“中国标准”推动“中国建造”——访中交路 桥技术有限公司*委**李毅谦 我们希望借泗水—马都拉大桥项目这个机会,推 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标准是链接产业的有效抓手 ,标准的输出,能带动整个产业链抱团“走出去”, 通过中国标准使中国技术、中国管理、中国装备实现 *佳组合。长远地说,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意义远 超出项目建设本身。 李毅谦 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东北部的马都拉海峡中, 横跨着一座用中国桥梁规范建造的跨海大桥,宛如一 条纽带,连接着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和马都拉岛。泗 水—马都拉大桥(又称泗马大桥)总长5438米,主桥 为818米的斜拉桥,桥宽30米,是印度尼西亚**座 跨海大桥。 时间追溯到十年前,承载着改变泗水和马都拉两 岸岛屿人民世代隔海相望现状的泗水—马都拉大桥项 目正式启动。自20世纪90年代初,泗水—马都拉大桥 就已经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但由于技术、资金等方 面的原因,一直未能落实。 为推动这个项目的实施,根据中国**与印尼政 府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2004年9月,由中国交 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中方承包商与印尼公共工 程部签订了泗水—马都拉大桥的设计、科研、施工总 承包合同。其中,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设计 和科研工作,时任副总经理李毅谦是这个项目的设计 、科研负责人。 从事桥梁工程设计、科研30余年的李毅谦,先后 主持完成了**数十座特大型、复杂结构桥梁的设计 科研工作,获得十多项**、省部级奖项。对于泗水 —马都拉大桥的设计工作,李毅谦显得信心满满。 2005年1月初,当整个印尼仍然处于“12·26” 海啸的恐惧之中时,李毅谦带着他的团队便进场了, 开始地勘和资料收集工作。起初的工作是十分艰难的 ,陌生的环境,语言的障碍,特别是通过搜集,发现 设计施工所需的水文、气象、地质、地形地貌等基础 资料**稀缺,**外对印尼桥梁建设方面的研究少 之又少,尤其是自然环境对桥梁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从未见诸有关的文献报道。同时通过调研,他们发现 ,当地的建桥条件十分特殊:所选桥址地处高温、高 湿的海洋环境,水文和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高烈度地 震频发;大桥主要持力层为200多米厚的火山灰黏质粉 土,强度极低;地处赤道附近,紫外线分外强烈,海 水含盐度高、蒸发量大,给大桥的耐久性以及防*设 计提出了新问题。 “说实在话,刚刚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的 团队特别激动。但是,等我真正拿到这个合同文本, 开始和我们的团队研究这个项目的时候,压力一下就 上来了。”李毅谦说。 但是研究泗水—马都拉大桥相关资料的时候,他 发现,在修建该大桥之前,印度尼西亚本国并没有建 造过 大型桥梁,也没有适用于大型桥梁的设计规范。 现有的中小型桥梁多为*本、欧美等**公司采用英 国或其他规范设计,当地的桥梁规范只适用于建设跨 度小于100米的桥梁,远不能满足泗水—马都拉大桥设 计、施工的需要。按照印尼建桥的惯例,印尼**要 求,泗水—马都拉大桥的建设需采用英国和美国的有 关标准规范。“一系列的特殊,使我们的工程师们必 须破解与当地自然环境、建设环境有关的影响大桥设 计和施工的所有难题。”李毅谦说。 通过实地考察、认真测算,在掌握了一手数据后 ,李毅谦和他的团队认为,如果采用英、美**的规 范,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多种规范配套使用,势必 造成规范和标准本身的不统一;为了配合英、美** 规范,大桥的设计除主结构外,还包括机电设备、过 桥管线、交通工程、健康监测等许多附属结构的设计 施工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梳理英美等 国的相关规范;对于建设材料的选择,也只能依赖英 、美等**产品。于是,他们力主采用中国规范和中 国标准。然而,中国规范在印尼从未使用过,也没有 相关的英文或其他外文版本。为此,他们进行了周密 严谨的研究工作。期间的一段小插曲让李毅谦记忆犹 新。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