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法系研究(增订本)/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中华法系研究(增订本)/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作者: 郝铁川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22.70
折扣购买: 中华法系研究(增订本)/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ISBN: 9787100197748

作者简介

郝铁川,说他是学者,耕耘中法史40年;说他是官员,参加中国政治实践,历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官员,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行政部部长,现任上海文史馆馆长。所以,他是一位具有长期政治实践的学者。这样的社会阅历,使他对中国法律的认识保持着与中国政治的思考同步、紧密联系在一起,著述有独到的见解。其中对中华法系特点的归纳,从法制的法家化、法官的儒家化和民众法意识的鬼神化,他的“三化论”,至今受到学界称道。这些观点,对自汉唐以来中华法系呈现出儒家化的大家(瞿同祖先生)之说、固有之说大胆提出质疑,将中华法系成熟形成时期提前到战国时期的秦律,并进而总结出了法家是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源泉。

内容简介

中华法系的历史意义 作者提出中华法系三化论,此说一出,将春秋战国大秦帝国时代能够吞并六国,统一中原,从而形成中原帝国的国家治理方法归结到法律上的令行禁止,奖励军功,这个结论还商鞅以公正的法律史册地位,而不仅仅是两次变法失败被杀,变法失败而告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制的法家化具有厘定是非的学术意义。如果带着多元视角看中华法系,就会呈现出一种立体的、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中华法系形态,而不是简单化的、平面化的中华法系。试想,如果把中华法系延绵数千年,今天依然保持生命力,过于简单化地理解,那么就只能勾画出中华法系儒家化、伦理化、礼法不分,进而发展成为法律与政治同一无有区别,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忽视中华法系研究的独特视野与方法,使法学成为主流学科(比如历史、文学)的附庸,其结果法学将被日益边缘化,其支撑国家政治管理,其作为政治家身边的助手的功能就会消失,那么法学的使命就会大大弱化、渐渐稀释,最终走向虚无。这是法学者们万万不愿看到的。作者研究,为法史学者冲破固有藩篱,奠定学科独立地位,开创了一条解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