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童年是一生的心理资本:如何疗愈我们内在的伤

好的童年是一生的心理资本:如何疗愈我们内在的伤
作者: 姚彦宇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好的童年是一生的心理资本:如何疗愈我们内在的伤
ISBN: 9787513936088

作者简介

姚彦宇,法学、心理学双学位学士,情感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知乎心理学科普答主。从事情感咨询行业多年,累积个案1000+。擅长运用理性情绪疗法、精神分析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剖析,帮助来访者成长为人格更完善的独立个体,被众多来访者评价为“一针见血又接地气的咨询师”。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缺乏安全感的人,心中有个情绪按钮 小上:他没法给我安全感 小上:“他没法给我安全感,所以我在考虑要不要分手。” 没有安全感,是小上跟历任男朋友分手的主要理由。 我:“他的哪些行为让你产生了不安全感?” 小上:“说不清,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比如,我想他了,就会发信息问他在干什么。当他回复‘没干什么’时 ,我就会觉得他没事做也不主动找我,他根本就不想我、不爱我。于是我就想跟他发脾气,但又觉得不应该。结果就是我非常不开心,觉得这段关系不对劲。” 我:“你发信息给他,希望他怎么回答你?” 小上:“‘我在想你呀,宝贝’,或者是主动关心我,问我在做什么、心情怎样。” 我:“所以你希望他关心你、想着你。当你想跟他发脾气的时候,你想跟他说什么呢?” 小上:“我想说‘我这么想你,你都没想我,你不爱我’之类的话,然后跟他大吵大闹。我是不是很作?” 我:“就是说,你希望他主动关心你,但他没做到。同时,你想冲他发脾气,但又得忍住。这两件事让你觉得不舒服,并因此产生了不安全感。” 小上:“是的,他一点都不懂我,也不想花心思了解我。我太郁闷了。我跟他在一起非常没有安全感,还要跟他继续下去吗?” 在心理学中,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缺乏安全感是很多人(尤其是女生)在恋爱中会遇到的问题。 安全感是指“力比多”和“攻击性”[ 力比多,泛指人追求亲密、温暖、链接等感受的动力,对应亲密的需求;攻击性,泛指人追求竞争、破坏、控制的动力,对应独立自主的需求。]都可以向客体投注,且能够得到客体的好回应。“力比多投注后能够得到客体的好回应”,通俗的解释是,当你表示希望跟某个人亲近的时候,如果对方愿意跟你亲近,你就会有安全感。 比如,当你跟男朋友说“我好想你”的时候,本质是你有亲密的需求,期望得到男朋友的回应。此时,如果你的男朋友回应说“我也好想你”,你就能体验到安全感;当你表达出思念时,对方却无视你的需求甚至还嫌弃你太黏人,这种不但不愿满足你,甚至还否定你的需求的回应,会让你体验到不安全感。 “攻击性投注后得到客体的好回应”则是指,当你表达出对某个人的不满或想与之疏远时,对方会愿意为了你而改变自己或满足你对关系距离的需求,这样你也会有安全感。 比如,当你跟男朋友说“你这样做我很不开心”时,本质是你有内在的自主需求(即“我来做主,你得听我的”)需要他来满足,此时如果他回应说“我可以做点什么让你感受到爱呢”,他就满足了你“控制”他的需求,你就能体验到安全感;当你表达出不满后,对方更加不满而且反过来指责你,或者因此离开你,你就会体验到不安全感。 案例中的女生小上之所以体验到不安全感,是因为她缺乏把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到他人身上的能力。这导致她把两股能量都压抑在自己心里。这种不舒服的、压抑的感受,就被她理解为没有安全感。 她希望男朋友主动关心自己,却没有跟对方表明自己的需求,对方自然不可能读懂她的需求并主动满足之。 她希望男朋友包容自己的负面情绪,却没信心和勇气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对方自然也不可能莫名其妙地主动自我检讨。 缺乏把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到客体身上的能力,从依恋类型的角度来说,就是回避型依恋,其特征是由于担心爱上对方后被抛弃而受伤,当事人会努力与对方保持距离,不让自己彻底爱上对方,努力回避冲突以避免对方或自己产生放弃关系的念头。陷入回避型依恋关系的人,经常在关系中体验到不安全感,也极易让伴侣体验到不安全感。 正确表达需求是一种能力 小上之所以缺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投注力比多和攻击性)的能力,是因为她在童年的时候受过太多挫折。 小上的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只回家一次。小上从小跟着爷爷生活。在隔代抚养中,养育者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吃穿和健康。她的爷爷就是如此,一点都不关心她的心理需求,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有心理需求这种东西,他认为只要孩子没饿着、没冻着就行了。 小上的爷爷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农活上。他清早出门时,就把小上反锁在屋子里,直到天黑才回家。小上对自己童年日常生活的记忆就是对着墙发呆、对着地面发呆、对着门口发呆。在找我做咨询的时候,小上曾发给我一个视频,是一个人用监控摄像头看狗在自己出门后会干什么,视频里狗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对着门口发呆。她告诉我,这很像她的童年。 在小上枯燥无趣的童年生活里,爷爷是她唯一能够接触的人,所以她非常渴望对爷爷表达亲情。但结果往往是,小上看到疲惫的爷爷回家后,对爷爷甜甜地笑着,想要亲亲抱抱,而爷爷只会习惯性地询问她有没有乱吃东西、有没有捣乱惹事。当她很想念父母或者想要什么东西而爷爷不给她买时,她也会哭闹或生气。可是,累了一整天的爷爷脾气比她还大,会威胁她说:“你再哭,爷爷就不要你了!” 有一次到镇上赶集,她在路边哭闹着要吃糖葫芦,爷爷真的“不要”她了,直接把她丢下后径直离开了。她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陌生人,特别害怕,一边大哭一边喊“爷爷”。她在一个小摊旁边蹲着哭了很久,才被折回来的爷爷领了回去。在回去的路上,爷爷一直数落她不懂事、丢人现眼,那时的她既委屈又不敢哭,只能一直啜泣着,把失望憋在心里。 她一遍遍地努力尝试从爷爷那里获得安全感,但一次次都以失败告终,需求和不满得不到回应使她最终陷入了习得性无助[② 习得性无助,指先前重复暴露于不可避免的痛苦刺激之下,而导致的不能再次避免或者逃避不愉快或厌恶刺激所发生的行为、心理状态,通俗点说,就是怎么做都避免不了被惩罚,所以就放弃抵抗了。],她不再相信自己能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感。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以下两种反馈:对养育者投注力比多,期望与养育者亲近时,养育者的反馈却是冷漠;对养育者投注攻击性,期望养育者被自己所控制时,养育者的反馈却是更强烈的攻击性和远离。 正是养育者的这两种不良反馈,以及多次努力“纠正”外界反馈的失败经历,导致小上在潜意识[③ 潜意识,是指人的主观意识未能认知到的客观心理活动过程。后续章节会有详细阐述。]中对“自己投注力比多和攻击性后能得到客体好的回应”这件事不再抱期望。 如果主动表达需求,她大概率会体验到挫败感。如果不表达需求,她百分之百不会体验到挫败感。因此,小上在恋爱中不敢主动向男朋友表达自己的亲近需求,因为存在被拒绝的风险,会带来挫败感。为了避免这种包含了焦虑和恐惧的挫败感,小上期望男朋友能主动读懂和满足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