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全传

苏东坡全传
作者: 吴牧宸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苏东坡全传
ISBN: 9787516836422

作者简介

吴牧宸 编剧,作家。 轻果阅读获奖作者。曾出版作品《愿你在未来的路上,步伐坚定且内心温柔》等。

内容简介

眉山苏氏 陈正敏在《遁斋闲览》中说,丰城有一古稀老人,娶了个如花美眷。美眷生子时,老人请苏轼作诗添喜,苏轼了解了详情后,却作诗云:“圣善方当而立岁,乃翁已及古稀年。” 苏轼嘲笑人家老牛吃嫩草,孰料后来却纳了比自己小二十五岁的朝云为妾,并视朝云为红颜知己。 余光中通读古今名人传记后,曾感慨: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在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而苏轼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有趣的灵魂,不但舌灿莲花,而且幽默风趣。 元祐年间的某一日,苏东坡下朝归来,拍着自己的大肚皮,问家眷们:“你们都来猜猜,我这肚子里装了些什么?” 有婢女说:“是学问。” 苏轼高深莫测地摇头。 另一婢女道:“是文章。” 苏轼再次老神在在地摇摇头。 解语花朝云转了转乌溜溜的眼珠子,笑言:“这里面装的呀,是满肚子的不合时宜。” 闻言,苏东坡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有趣的苏轼,身上披挂的荣耀很多,他是文豪大家,一生写就诗词佳篇无数;他是“旅游达人”,二十一岁入仕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是宋朝第一美食大家,因为爱吃,由此发明了诸多菜式;他是“花花公子”,流连于万花丛中,却情深义重;他是水利工程师,一生疏浚、筑堤多处,著名的“苏堤”便是出自他之手。 他出生于峨眉山脚下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眉山,其名头却与父亲、弟弟一起通南彻北,馨香百世。“一门三杰”的荣耀,不仅被世人称颂,还使得眉山这个旮旯之地,名扬天下。 苏轼的祖父苏序是个乐善好施的小地主,不爱书香爱农耕——守着几亩稻田,精心侍弄。 遇到丰年时,他并不将多余的粮食卖掉,像别的豪绅那般买仆置产,吃山珍海味,而是把打下的稻谷换成粟米,自己仍住在老屋里。 乡人不解,问他何故?苏序也只是笑而不语。直到遭遇荒年,他将丰年时所换的粟米,尽数分发给受灾的乡民们,帮大家度过叫苦连天的时节,大家才明白他未雨绸缪的远见。 除了慷慨大方,苏序还身怀侠义。 淳化四年(993),王小波、李顺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来到眉山时,城中百姓四散逃窜,二十一岁的苏序,默默地扛起兵器,以瘦弱的身板镇守山城。 其间,苏序的父亲重病过世,他一边办理丧事,一边安慰乡民们,“别怕别怕,这里很快就会好的”。 眉山果然很快归于平寂。 某些时候,侠气与勇气是相通的。遇到不平之事,苏序不仅仗义执言,还会挺身而出。 眉州有座庙,庙里供奉了一尊神明“茅将军”,庙吏便以“茅将军”之名坑蒙拐骗。古人迷信,对神明多有敬畏,哪怕受了坑骗,也只会忍气吞声。 苏序气不过,某次酒宴过后,便借着酒意,带着二十多个壮劳力,以撒酒疯的名义,砸了“茅将军”,拆了将军庙,顺带揍了骗子一顿,算是给受辱的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苏序用聪明的头脑与兼济天下的大爱征服了眉山众人,再加上一副英俊的容貌,轻而易举便捕获了许多女子的芳心。 自古以来,才子与佳人乃金玉良配,高门贵女见惯了风流倜傥、学富五车的世家子,对这样一个集侠气与勇气,更兼仁心于一身的男儿自是充满了好奇。后来,苏序与豪绅史家千金结为秦晋之好,便也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儿。 好的夫妻关系,是互相尊重,不妄想改造对方。苏序作为独生子,一直以来随性生长,直到中年才喜欢上作诗。可尽管如此,他并不注重文采是否斐然,句子是否对仗,一切以随心、随意、随性为好,诗句重抒情表意而轻规矩修饰。在教育上,他也没有望子成龙的雄心,而是秉承着开放自由的教育理念,尊重子女的性情,让他们自在成长。 也许正是这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自由的教育方式,为苏家,也为后世,培养出了盛贯南北的“一门三杰”。 川蜀归依大宋之前,蜀地无人出仕。而宋朝重文轻武甚至抑武崇文的出仕制度,也让这片多出英雄好汉而少文墨才子的地界更显贫瘠。 天子为巩固皇权,文臣为压倒武将,无不尽力提高文官的待遇,文人们只要通过省试、殿试的考核,便会被授予官职。 除此之外,当时最具分量和权威的一国之君——宋真宗赵恒,为了文学艺术的弘扬与传承,亲自写了一首《励学篇》,鼓励百姓们勤学苦读。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流传至今,浅显、直白地诠释了勤学苦读便能获得璀璨未来的理念。 在发现大儿子苏澹和二子苏涣喜好读书后,苏序也响应号召,督促两个儿子努力读书。反观小儿子苏洵,直接长成了第二个苏序。 年少的时候,苏洵仗着优渥的环境,不爱读书。在两个哥哥纷纷进士及第、封官戴帽,就连老爹苏序也“父凭子贵”获得了诰封之后,他依然整日里游手好闲,最大的梦想是游遍锦绣山河。 可惜世事难料,不久后,他家已无多余的钱财供他挥霍。 在外人眼中,他七岁受蒙,虽然聪敏,但不如两个哥哥好学。如果是一般家庭,眼看着两个儿子勤学好问,另一个只会招猫逗狗,早已棍棒伺候了。 可因着苏家大家长的平和心态,愣是任由苏洵肆意疯长成了他自己喜欢的模样。而且苏洵继承了父亲的好眼光,娶到了一位好妻子——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千金。 司马光在《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赞誉其夫人道:“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 程家小姐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又系出名门,按理说是浪子苏洵高攀不上的贵女。程家哥哥自然也是竭力阻拦,但人都有逆反心理,你越反对,她越是固执己见。 程家千金哭着、闹着,不惜与哥哥决裂,也要嫁给这个“一无是处”的浪子。但她这番真情却几乎被辜负了。 婚后的苏洵仍旧当自己是那个肆意潇洒的少年郎,继续过着自己喜爱的飞鹰走狗的快活日子,丝毫不顾及妻子程氏舍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以“爱情的名义”来到苏家这个陌生的环境里,那种种局促不安和小心翼翼。 婚后,苏洵依然到处闲逛游荡,不务正业。没钱了,厚着脸皮找老父亲伸手,苏序竟也不觉有什么不对。儿子要,他就给。可怜脸皮薄的程氏只能时常变卖自己的嫁妆首饰添补家用。 翌年,长女出生,但是为人父母的喜悦还未延续多久便戛然而止,女儿不满一岁就夭折了。女人因十月怀胎,母爱早已萦怀,长女早夭,程氏暗自垂泪。不称职的父亲苏洵却无法感同身受,依然我行我素。 苏洵此种行径,如若换作一般女子,怕是早已摔盆砸碗、吵闹不休了,可贤良的程氏隐忍下来,第二年又诞下一名女婴。 她硬生生地将所有的委屈都咽进了肚子里,把温情和贤惠留给了丈夫和苏家。 可苏洵不但不思进取,反而因重男轻女,在成都游荡时,用玉佩换了张张仙师的画像挂在堂前,每日焚香祈愿,心切求子。 长子苏景先呱呱坠地时,苏洵高兴坏了。但他的高兴转瞬即逝。北宋明道元年(1032),苏洵的母亲患病,久治不愈,最后撒手人寰。母亲的离世让苏洵对程氏丧女之痛终于有了实感。 与父亲安于一隅不同,苏洵的得过且过是人都会唾弃一句不思进取,但当生子的喜悦与丧母的悲痛交织成奋发向上的动力时,他又轻易地得到了程氏的谅解。 程氏听说苏洵要改过向上,喜极而泣。为了鼓励苏洵,贤内助程氏效仿孟母三迁,劝说苏洵携家带口搬出了老宅,住在城南纱縠行的一栋房子里。 没有任何人帮衬的日子里,苏洵一家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有人劝程氏伸手向阔绰的娘家求助,程氏却摇摇头。只因她顾及苏洵的名声,宁愿独自扛起生活的困苦,也不想他被冠上“软饭男”的污名。 苏洵终于有些忐忑不安,说道:“我自己是很想再奋斗一番的,也有信心能高中,不过我要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又怕断了经济来源,到时候家计艰难,日子可怎么维持下去啊?” 程氏安慰他:“我早就希望你可以奋发读书,如今你若有了这份心思,我是最开心不过的,你只管好好读书,以后谋个好差事。别担心生计,家里有我,定能护全家周全。” 程氏是个女强人,这样说了,也这样去做了。纱縠行整条街都是做丝织品生意的,程氏身为女子,却为了丈夫,为了维持家用抛头露面。面对如此全心全意的妻子,苏洵很受感动,他默默远离从前声色犬马的生活,开始闭门谢客,专心在家伏案读书。 可惜苏洵的苦读并未换来成功的如期而至,他的两次科考均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乡试落榜后,他一把火焚了旧稿子,这期间长子因病早夭,让本就贫寒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苏洵此次尚且能痛定思痛,发愿来年再接再厉,可第二次又落了第,他便有点心灰意冷了。他甩甩袖子,撇下全家,踏山荡水,散心去了。 ★能治愈我们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阅历。 苏东坡的一生,盛名背后尽是苦难。 但挫折没有让他沉沦,他的豁达与通透成就了他的伟大和传奇。 跟随他的人生路,提升阅历,修炼心智。 ★看有趣的人生活,过不内耗的人生。 余光中曾说:“我如果去旅行,不会跟李白在一起,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会选杜甫,因为他太苦了。我会找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如果感到苦闷,就看看苏东坡,学会不内耗,学会通透和不计较。 ★外界有多纷扰,内心就有多丰饶。 无论多坎坷,我们可以参考苏东坡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内心,看淡人生的苦难。难过的日子也会变得不那么难, 走过山穷水尽,或又柳暗花明。 像苏东坡那样,去坦然面对狂风暴雨,去看尽世间繁华,去热爱生活享受美好,去允许一切发生并坦然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