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的诱饵: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设计与失控的机器人生

运气的诱饵: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设计与失控的机器人生
作者: [美]娜塔莎·道·舒尔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1.40
折扣购买: 运气的诱饵: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设计与失控的机器人生
ISBN: 9787513936866

作者简介

娜塔莎·道·舒尔(Natasha Dow Schüll),纽约大学文化人类学副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除学术研究外,也常年为《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福布斯》《金融时报》《大西洋月刊》等众多媒体撰写专栏。

内容简介

一位名叫达琳的赌友在一家戒赌网站上贴出了如下活动记录: 凌晨3点,几乎只剩我一个人。我必须去厕所,但又不想离开机器。 凌晨5点,还没走。被烟熏得够呛,饿得要死,膀胱绞痛,屁股坐得生疼。 早上6点,总算站起来了,穿上外套,但还是不想走。让服务员帮我看着机器,我去撒尿。尿出来时舒服得差点哭了。 在厕所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吓了一大跳。我再也不想看到这张脸了:这张孤注一掷、烟熏火燎、饥肠辘辘的脸,属于一 个连上厕所和回家都做不到的女人。接着玩—穿着外套站着。 早上8点,吃早餐的人陆续来了,我害怕碰到熟人。终于回家了…… 我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整整15个小时?除了照顾自己的孩子们,我这辈子还从来没连续 15 个小时做同一件事。我 早就过了那个年纪,已经是当奶奶的人了。可我算是个什么奶奶?一个没有自制力的傻瓜。竟会被那些东西催眠、陷住。可到底是什么东西?机器?音乐?灯光? 到底是什么?我的人生可说鲜亮——没有酗酒、没有吸毒、无须奔忙也不被碾压。几个孩子也都不错,小有成就。也碰上了几次好机遇。 我的生活一直甜蜜美满,幸运无比。我不理解。 达琳关于机器引诱自己堕落的帖子得到了很多回复,其中不乏同情与鼓励,但她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却无人回答。她又问了一次: 你们都说“感同身受”。真的吗?还有其他人体验过这种挪不动步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谁能解释机器施加给你的这种沦陷感、催眠感?这些感觉不是想象出来的,对我来说,它们实实在在—我真的没法起身离座。你们知道这股力量有多 强吗?我连上厕所的力气都没有! 各条回复再次对达琳这种类似“瘫痪”的体验表示了理解,但还是没人回答她的问题。一个赌博者写道:“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过去我也整天整天坐在视频扑克机前。”另一个写:“我也是坐在机器前起不来。”再一个写:“我就像被粘住了一样,经常一坐就是整整10小时,不出意外几乎就上不了厕所—有时真的就不去。”还有一个写道:“我懂这种感觉。过去我也坐在赌场那个天杀的椅子上,身体根本不听使唤。只有钱都用完了我才会走,走时恶心得要死。” 达琳对这些同情的回复并不满意,她继续追问: 我仍然对这个“催眠”现象很感兴趣。有人能解释这是什么原理吗?为什么我们这些人会陷入这种瘫痪之中,时间、责任心、逻辑甚至运动能力都被擦个干净?尿急却不去,这绝对不正常,但这种事偏偏就在我和很多别人身上发生了。 一位女士的回复比较偏医学诊断风格,列出了症状和相关的生理学解释: 你描述的这些长时间赌博后的症状,如头晕、恶心等,可能与下列因素中的一个或数个有关 :缺乏进食、缺乏睡眠、咖啡因过量、排泄不当、久坐、感官刺激过度(铃声、灯光),及输赢引起的情绪起伏。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强迫性赌博者通常会经历反复的膀胱发炎及真菌细菌感染(久坐、饮水不足、不去排尿)。 然而这种临床风格的推测与前面的回复一样,没有回答达琳的核心问题。她还是不放弃: 我还想了解另一件事:视频赌博机的催眠效应。我不相信有什么东西能有这么强的成瘾效果,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一整套东西的设计初衷就是钩住我们、牢牢钩住。能让我们进入那种恍惚状态,这些机器和相应的赌场环境肯定是做了手脚的。 蕞终,网站上出现了一篇不一样的回复: 达琳呀,亲爱的达琳,老虎机不过是人类版的“斯金纳箱”!他们钉住你的手段没有什么神秘,机器就是为这个设计的。它利用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蕞早研究条件作用的是 B. F. 斯金纳的大鼠实验。我相信你还记得小学时学过的:把大鼠放在箱子里,隔绝箱外的刺激(就像赌场一样!),箱子里有一个拉杆(或踏板)。大鼠碰拉杆,会得到一颗食丸,就像老虎机赢了可以吐硬币一样。于是大鼠学会了,只要压拉杆,它就能获得奖励(正向强化)。 接下来狡猾的部分来了。如果大鼠每次压拉杆都能得到食物,那就没什么新鲜的了 :它只会在饿的时候压动。但实验的条件作用过程不是这样的。这里就要说到所谓的“间歇性强化”了。简单说,间歇性强化的意思是奖励(食丸)是随机给出的:有时大鼠什么也得不到,有时得到寥寥几颗,有时则得到一大堆(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它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得到食丸,所以就压拉杆压个没完,一遍一遍又一遍,哪怕什么也没得到。于是老鼠发展出了强迫性行为,你也可以说是上瘾。 这,就是老虎机所依赖的、以及你为什么会依赖它们的原理。 达琳回复说 : 老天!!!这回答太赞了!我觉得好像上了一堂行为心理学补习课!虽然之前不太懂“条件作用”和“响应式对话”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我早就知道这些机器里有猫腻,把“正常”人骗进陷阱……你把我心里的事实写明白了!也许我们应该成立个小团体,就叫“鼠民”,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掉出来的是甜食丸还是毒丸。我现在闭上眼睛,就能看到一只61岁的母老鼠,她精疲力竭、可怜兮兮、饥肠辘辘、口渴难耐、膀胱肿胀、毛发蓬乱、龟裂的皮肤沾满烟渍、衣服又皱又垮,趴在某台天杀的老虎机上,永无止境地拉那根拉杆,希望再来个什么小丸…… 这篇关于间歇性强化的帖子不仅满足了达琳的疑问,还在论坛上进一步引发了一系列行为主义倾向的感伤,这种言辞在这个论坛还是首次出现。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鼠民”不断冒头。一个赌博者说:“我赌博的时候就像是被鼠夹夹住的老鼠。”另一个说:“对,我觉得自己就像个鼠民,钱输光之后从一个漆黑的地洞里钻出来。”在赌博者的帖子中,除大鼠之外,信鸽、猕猴、巴甫洛夫的流口水的狗都不断客串登场。一名男子写道:“我觉得我就是排在蕞开头的一只动物,每次都第一个跑去压杆,看奖品是什么。 二十年调查,多维度经验材料,细节丰沛的故事,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的调查范围遍及全球;调查对象涵盖了机构和个人,官员、高管和无业游民,业内人士、赌博玩家、监管者、研究者和救治者;调查方法覆盖了沉浸式观察、访谈、公开资料搜集;记录细到人物的手势和语气,每个人的故事都令人动容,甚至冷汗涔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