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发生机制研究/经济学学术前沿书系

中国贫困发生机制研究/经济学学术前沿书系
作者: 谭卫平//张琦//徐丽萍//沈扬扬|责编:胡子清
出版社: 经济日报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18
折扣购买: 中国贫困发生机制研究/经济学学术前沿书系
ISBN: 978751960949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篇:理论研究 第一章从绝对贫困到低收入:理论演进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基本概念 (一)绝对贫困的基本概念 从收入贫困的发展历程看,学术界对绝对 贫困人群的系统性研究始于19世纪末 (Rowntree,1901;Booth,1902)。通过对伦 敦和约克地区的社会调查,两位学者将因为物质 资料的匮乏而无法维系生计的状态视为贫困,并 将能够购买到上述基本物质资料所需要的货币总 金额作为贫困线。目前来看,以绝对贫困线计算 基础的方法,仍是发展中国家常用的绝对贫困设 定方式,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联邦、意大利 (兼用相对贫困线)、波兰、瑞士(兼用相对贫 困线)、荷兰、印度、南非(2014年兼用多维 贫困标准)、智利(兼用多维贫困)、秘鲁、韩 国(兼用相对贫困线)、菲律宾、马来西亚 (2015年极端贫困消除后,使用多维贫困标准 )、泰国、越南(2016年胡志明市转而使用多 维贫困标准)、印度尼西亚等国。此外,在国际 应用方面,世界银行自1990年以来一直使用绝 对贫困线进行国际贫困的测量和比较。 (二)相对贫困的基本概念 从概念上看,与独立于收入分配格局的绝 对贫困不同的是,相对贫困主要反映“经济差距 ”。贫困线设定方式是:选取居民中位收入的一 个固定比例作为相对贫困线,常用标准是50%或 60%居民收入中位数标准。多数欧盟和OECD国家 使用相对贫困线。例如英国在1950年代废除了 “购物篮子”方法,转而使用60%中位收入相对 贫困线。目前,使用相对贫困线的国家主要有 OECD国家,如日本、南韩、澳大利亚;欧盟国 家如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奥地利 、希腊、芬兰。此外,巴西也使用相对贫困线。 二、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比较 (一)绝对贫困的主要优势与不足 绝对贫困的优势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在不同地域之间是统一和不变的—这令贫困的度 量与比较更为简单化。同时,绝对贫困线也是“ 经济的”,在衡量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极端贫 困状况时,无需过多考虑其他发展条件。对应地 ,绝对贫困的劣势也体现在此。首先,绝对贫困 线设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其次,在选取维持基 本生存和生活标准的替代变量方面,对异质性强 的国家和地区则很难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 第三,一个挑战来自区域间价格指数的差异。最 典型的例子是世行的“1天1.9美元”标准,饱 受争议的一方面就在于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不 同时间序列内,以绝对货币标准很难进行横向比 较;此外,从贫困救助角度,由于货币体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