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日常生活(红色延安口述历史)

延安时期的日常生活(红色延安口述历史)
作者: 编者:任文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80
折扣购买: 延安时期的日常生活(红色延安口述历史)
ISBN: 978756137715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窑洞——我们的摇篮 我们在窑洞里学习、生活、工作、结婚,有八年之久 。年年岁岁,朝朝暮暮。窑洞就是我们的摇篮,我们在窑 洞里由少年长大成人。延安的窑洞不同寻常。沿着延河, 一条长长的山谷里,两旁山腰上一排排的窑洞有上有下, 疏密有序。白天人们在窑洞里学习,黄昏时在河边散步, 晚上一盏盏小油灯点亮,整个山冈宁静肃穆,就像是一艘 世界上最伟大的邮轮,载着全延安的人,载着全中国四万 万五千万颗心,在太平洋上迎着风浪航行。 窑洞虽小,所有的学习和感受,都在这里通过每个人 的思考,通过同学的讨论加以理解和吸收。教材少,靠笔 记,靠摘录。没有笔记本,每人发一张油光纸,自己裁成 32开小张;白油光纸没有了,就发给红油光纸;红油光纸 没有了,就用自己制造的马兰草土纸。没有笔,每人每月 发两个钢笔尖。没有墨水,就用染料兑上水。把笔尖插入3 寸长的高梁秆,蘸着自制的墨水,一样地整理笔记,一样 地写作自己的心得。 一排窑洞外面往往有较宽的一块场地,较大的场地可 以上早操、跑步、打篮球。但伙房都在山沟下面,一天两 顿饭,听到吹哨子,大家都拿起饭碗、勺子下山吃饭。遇 到天阴下雨,下山的土路成了滑梯,一不小心就屁股着地 一直滑到山下。我们叫它“坐飞机”。吃过饭上山,比下 山更难,连走带爬弄得浑身黄泥巴回到窑洞。不过延安下 雨较少,坐几次滑梯也是窑洞生活的一件趣事,当时和事 后都不感到是吃苦。我们利用雨天土地湿润,还在窑洞门 前平台上种上了几棵西红柿。我们不会在陕北高原种西红 柿,最后只能结几个小而青的果子,我们叫它“西青柿” ,撒点盐拌一拌,还算好吃。还有一种“扫帚草”,长得3 尺高,收回来捆一捆,用它扫地很管用。有时在窑洞门口 ,用土块垒一个小灶,找一个铁锅,拾点柴草点火,可以 煮挂面。有一次,每天到延河驮水的毛驴不幸摔死了,伙 房煮了一大锅驴肉,改善生活。驴的肠子、肚子、心肺等 杂碎丢在沟里不要了。我们中间有能耐的人,便把这些杂 碎拾回来,在延河里洗干净,在窑洞门口点火开起小灶, 香气飘荡在山谷间,非常诱人。煮熟了,各人拿自己的饭 缸盛几块,边吃边笑,赞不绝口,虽然做菜的人辛苦,但 看到这种情景,也非常得意。这样的机会多少年也碰不到 一次。毛驴在陕北是一宝,机关学校有一头毛驴,十分珍 贵。大家虽然吃得开心,却并没有幸灾乐祸的心情。 延安的山头光秃秃的,好像什么也没有,可是到了晚 上,深更半夜,野狼嗥叫不停,甚至跑到窑洞顶上嗥叫, 人们躲在窑洞里不敢出来。特别是冬天,月明星稀,饿狼 徘徊在山头——等待有人出来咬一口。我们这些城市来的 知识分子,哪里经过这种场面。本来是“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以发一种思乡 之情,可一听这狼的嗥叫,那点思乡之情早抛到了九霄云 外,只是希望狼不要闯进窑洞来。可是就有人不怕,反而 听见狼叫就兴高采烈。我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时,有四位 藏族学生:天宝、扎喜旺徐、孟特尔和姑姑(藏族名字) ,长征时参加红军,都是勇猛的强人。他们本事很大,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