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3.20
折扣购买: 文学的故事
ISBN: 9787550240346
约翰·阿尔伯特·梅西 美国哈佛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美国《波士顿邮报》、《国民》杂志专栏作家。《文学的故事》是他历时四年完成的文学经典著作,作者也因此书享誉文坛。《文学的故事》一书出版时,数以万计的读者都为他对这迷人领域所做的通俗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概括两欢欣鼓舞。他把几千年来影响西方文学界的伟大作家、重要的文学巨著,以及创的时代背景描写得一清二楚。《文学的故事》与普通的文学史截然不同,这本书叙事清晰、结构分明,无疑是一本厚积薄发的杰作。作者用生动流畅的文笔,将文学的发展历程描绘得如诗如画,一气呵成,美轮美奂。
让我们先考察一下机械过程,这是连接作者思想 和读者思想的物质媒介。 这主要的奇迹来自印刷机,对现代文明来说,它的发 明,其重要影响和价值远 远高于其他任何发明物。在印刷机开动之前,铅字是 由手工排好,更多的是由 莱诺整行铸排机或单型排版机来排好,这些机器虽然 需要技术熟练的工人来操 作,但是运行起来也仿佛自己能思考,充满了灵性一 样。同时,另一方面,造 纸厂以木头或破布为原材料,做成一张张又白又薄的 纸,随着印刷机的运转, 上了墨的铅字就印在了白纸上。然后,装订工就把那 些已经印刷好了的纸张折 好裁齐,装订成册,再用硬纸板、粗麻布或皮革做的 封面包装起来。要不了几 天,世界上几乎每个角落里的读者就可以读到它了。 现在,再让我们将时间后退一小步,回到动力印 刷机还没有出现的时代。 那个时候,书籍的制作就像其他的手工制品一样,也 是由手工做成的。那个时 代制作出来的精美书籍,不能同我们今天制作的精美 图书相媲美。但有一点也 是今天的图书无法比的,早先的纸张通常都是麻纤维 的,质地优良,手感很 好;而今天的纸张大都是以木头为原料加以强酸、强 碱制成的,容易变黄,易 碎。正如一位明智的历史学家所言,我们今天的书“ 不是在岩石上而是在灰尘 上”印刷出来的。近代和大部分较古老的文献,大都 是靠频繁的复制来保存 的。自近代以来,人们任其绝版的书籍大多是没什么 保存价值的,当然,其中 也有不少相当有价值的文献因此消失了。 有一点,我们应该要时刻谨记,任何进步、成就 都有其缺点,想要十全十 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先辈们用手工制作出来的书籍 ,比我们今天靠机器制作 出来的保存的时间要长得多。但是,许多质量低劣的 书籍也是在蒸汽机以前的 时代出现的。那时的人们为了节约,字体通常印刷得 很小,远没有今天在现代 技术下同样小的字体清晰。在动力印刷机出现以前, 比起现在来说,书的发行 量很少,而且也相当昂贵,因此很少有人买得起书。 这样,在那个时代,能识 字读书的人就更少了。 我们继续沿着时间的长河回溯,回溯到一个较为 漫长的时代——印刷机发 明之前的时代。当然,和整个人类历史比起来,它依 然是短暂的。让我们参观 一下德国美因兹市约翰·古登堡的小作坊吧,在这里 ,我们将看到印刷术的先 驱者——约翰·古登堡,时间是公元1450年。古登堡 的贡献在于他发明了活字 印刷术,这可以使要印刷的字排列成行,组成页面。 今天,我们不知道当时他 是怎样将这些活字安装在什么样的印刷机上,我们也 不知道他印刷的是何种书 籍。因为,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个时代印刷的书籍上都 没有他的署名。现在最早 的拉丁文版的,据说是他印制的,或者他有 可能经手过,即使实际上 是他的徒弟或者是他的继承人印制的,总之,我们就 不妨认定是古登堡制作的 吧。虽然,现在从事印刷业的人和读书人对古登堡大 都心怀敬意,但对他的生 平却知道的甚少。像世界上其他著名的、为人类做出 重大贡献的发明家一样, 古登堡的一生也是负债累累,穷困潦倒。他的债主把 他所有的工具和字模席卷 而去,最后,他在贫穷中死去。毫无疑问,他的债主 当然不会让这些机器闲 着,他充分利用了古登堡的机器为自己赚钱。在短短 的半个世纪里,印刷术传 到了意大利、荷兰,传遍了整个欧洲。 今天,我们对古代和近代文学的了解,大部分都 是通过阅读印刷出来的书 籍而得来的,所以,我们对文学的承载形式的印象几 乎就是书了。但是,在古 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前,文学的历史至少要比第一本“ 印刷书”的历史长十倍。 假如继续回溯我们的历史,我们就会来到欧洲极 少见到纸、甚至是没有纸 的时代。纸最先是中国人发明的,后来,阿拉伯人从 中国人那里学来了这项技 术,并把它传授给了他们西方的基督教兄弟。这样, 我们才拥有了这一文明, 必不可少的物质——纸,它是近代以来几乎所有书写 和印刷不可或缺的载体。 它的发明是人类跨时代的进步,它受益于人类种族中 的两大支系,而这两大支 系的语言和文化都不是欧洲的,而是属于亚细亚的。 到了14世纪,纸张在欧洲 已经很普遍了,但还算不上很丰富,因为当时造纸的 技术落后,费时费力。人 们还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轻易地浪费纸张,像扔垃圾 一样随意乱扔。绅士和学 者们不仅仅是出于风雅,更是为了节约,他们用鹅毛 笔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能 在一块很小的地方紧密而清晰地写上很多娟秀而又精 巧的字。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