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41.40
折扣购买: 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研究系列/珞珈国学丛书
ISBN: 9787100160810
刘乐恒,1981年生,广东东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副教授。香港科大人文学部博士(2010年)。研究领域为现代新儒学、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座右铭:进德修业而成教,养思归修以安仁。著有《伊川理学新论》(岳麓书社,2014年)、《马一浮六艺论新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总 序 我们武汉大学有国学教学与研究的传统,近代以来有黄侃等国学大师及章黄学派的统系,有熊十力、闻一多、吴宓、李剑农、杨树达、高亨、范寿康、朱光潜、刘赜、刘永济、黄焯、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程千帆等大师,一直高度重视小学(古文字学)、经典新诠与中西学术互动,有深厚的基础。 2001年,我们综合文、史、哲的师资,在国内首先创办了国学本科试验班。此前全国高校尚没有办这样的国学班。我们坚持下来了,每年一届,至今已连续十二年招生。我们的宗旨是培养一批对我国传统小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与宗教的基本知识、基础典籍和治学门径有一定理解,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至少掌握两门外文,且熟悉当今世界人文学科走向,又会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国学班采用“小班授课、经典导读”的方式,克服了六十多年来我国大陆文科教育分科太细,又只有通论、通专史课程而不读经典的毛病。我们强调从认字开始,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文献学外,相继开出《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四书》《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老子》《墨子》《庄子》《荀子》《楚辞》《文选》《文心雕龙》与出土简帛文献等的导读或研读课程,还开了国学通论、国学研究方法论、海外中国学、印度佛学等课程。我们还请人用英语开了《理想国》《圣经》等西方经典课程。武汉大学国学班的创建与实践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反响。2010 年12月,“国学”专业作为武汉大学唯一的人文学实验班纳入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珠峰计划)”,成立了“弘毅学堂”国学班。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学研究和教学,同时为有志于国学研究的学子提供继续深造的专业平台,我们于2005年至2007年挂靠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招收国学硕士生。2007年底,我校在哲学一级学科之下自行增列了国学专业的硕士点与博士点,于2008年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2009年正式招生。这也是国内首创。我校国学硕士、博士点设有:(1)经学研究方向;(2)子学研究方向;(3)史部典籍研究方向;(4)集部研究方向;(5)佛教与道教研究方向。目前已经有两届硕士毕业生,一届博士毕业生。 在十年学科建设的基础上,2010年3月,武汉大学国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打好坚实的基础,又强调开放性,我们常请海内外知名专家给国学班同学上课或做学术演讲。同时,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强调实地踏访古文化遗迹。 武汉大学国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国学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单位。十多年来,我们在国家主管部门尚未正式设立国学学科的情况下,本着邓小平同志“不争论”与“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努力实践,开拓创新。我们不为别的,只是想为将来留下一点能读古书的人,把文化传承下去,并与各文明对话。我们的教育不仅是知识性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与价值理想、较高的人生境界与认真做事的精神,故学生们一部分成为关心国事民瘼的读书种子,另一部分毕业后从事其他各项事业。他们都感到国学训练使他们受益无穷。我们鼓励学子们做推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志愿者。他们中有不少人到海内外名校继续深造。 国学班、国学硕博士点、国学院的设立,所为何事? 首先,是对世纪之交以来“国学热”的回应。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大陆先后兴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热”和“国学热”。但我们认为,“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具有严肃的学术意义和艰深的学术内容,不应当徘徊在文化消费的“潮流”和“时尚”层面上。国学班的教育,是对社会上“国学热”浪潮的严肃的教育回应。 其次,是对大学文科教育模式的反思和超越。中国大陆现有的大学人文学科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原苏联“概论加通史”的模式和西方现代学科体系文、史、哲的分割,存在一定的弊病。因此,我们尤其强调中西经典的教育与文、史、哲的融通,作为对现有人文学科分科的补充,希望探索出一套新的模式,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原创性的培育。 再次,是对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的认识。随着中国逐渐振兴富强,中国文化也在复兴。中国不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中国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最古老最悠久的传统之一,在国际上也应该参与到与异质文明,尤其是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平等对话之中。面对转型与文化复兴,社会将逐渐出现对有深厚国学素养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我们国学院正式成立之后,即谋划出版一套《珞珈国学丛书》,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教材系列,另一个是研究系列。这套丛书的作者均是在我们国学院任教或做过研究的严谨的老中青学者。教材系列是经我们本科与研究生教学试用过的优秀教材,可供全国各高校文科教学选用。研究系列既有学术专著,也有专题学术论文集,书稿都经过学术委员会审查,力图为学术界奉献学术精品。当然,各书文责由各位作者自负。 承蒙商务印书馆领导与同仁的厚爱与支持,经协商,这套丛书在该社出版。衷心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各级领导与各书的责任编辑同志。这套丛书卷帙浩繁,难免出现问题与瑕疵,敬请方家、读者不吝指教。 是为序。 郭齐勇 壬辰岁末于珞珈山 本书以若干问题意识为基本线索,系统疏解马一浮、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共四位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揭示出现代新儒家通过阐发“寂感”、“感通”、“观象”、“三易”、“知能”、“翕辟”、“体用”、“阴阳”、“生生”等《周易》哲学与易学思想的论题,塑造出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色。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在易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位置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