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当代诗词创作的理论思辨与进阶技法

突破瓶颈:当代诗词创作的理论思辨与进阶技法
作者: 段维 编著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80.00
折扣价: 54.40
折扣购买: 突破瓶颈:当代诗词创作的理论思辨与进阶技法
ISBN: 9787570227822

作者简介

段维,1964 年生,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 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兼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心潮诗词》评论双月刊主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出版有《网络时代的版权保护》《网络版权保护论纲》学术专著二部、《竹太空心叶自愁》诗词集一部,2013年获首届荆楚诗词聂绀弩奖,2015 年获“中华好诗词”征集令第三季总决赛第第一名,2016年其百余首诗词入选《21 世纪新镜吟家诗词编年》一书,获2018 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

内容简介

我从2006年自习诗词,至今忽忽十五年矣。有经验也有教训。人们常讲,写诗填词需要天分和灵性,似乎意味着后天学不来。我觉得这话并非毫无道理,但也不是金科玉律。所谓天分也好,灵性也罢,其实是一种热爱,一种痴迷。爱得深,迷得久,天分就显现了,灵感就激活了。 我习诗词与一般人不同,一边练习,一边博览各类关于诗词写作的教材和学术著作,这当中有大量属于网络资料,目的在于力图弄清楚诗词涉及的概念、章法和技巧,然后再用前人的经典作品去对照、解析和验证。这样的方法很笨拙,却也将基础夯得比较牢固。后来机缘巧合,我在湖北省老年大学开设诗词研讨班,又在“诗词世界”“云帆诗友会”等网络平台上开设诗词高级研习班,与众多诗词爱好者教学相长,是这些学员们倒逼着我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和钻研诗词理论,从而指导他们、也指导我自己的写作。他们每一个或刨根问底或古怪刁钻的问题,都是促使我破解难题的动力。这样,我涉及的问题也就越来越细、越来越深,积累的讲稿也就越来越厚、越来越见系统性了。感谢昔日同事张忠先生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的鼓励与帮助,让我感受到老朋友不因时空移易和岗位变化而耗损或消失的真情厚谊。感谢吾乡诗友付向阳先生拨冗帮我审读书稿,纠正了诸多谬误。感谢众多学员的大量习作,这些习作中出现过一般教材或专著未曾涉及的各式各样的个性化问题,自然地成了本书某些认识或观点的“大数据”支撑。感谢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眷顾,许我以较优的出版条件和较高的出版规格。 这本书的定位走的是一种“平衡”路线,既注重比较深入地探讨一些研究者往往容易忽略的只有亲身创作才会遇到的问题,从而靠近“专著”,又力求对普通创作者具有实际的释疑和指导作用,以靠近“教材”。这两者的结合正好适宜已经入门、亟需提升水平的诗词创作者阅读,也正好体现书名中的“进阶”之意。我之所以采用专题的形式来成书,是因为这样做还有利于具体而微地探讨一些关键问题,而不至于为了照顾逻辑架构去浪费笔墨;但这不等于说本书是随心所欲的拼合,恰恰相反,我十分注重围绕“创作”这个中心来部署逻辑隐线。第一讲至第六讲,力求破除观念和理论上的拦路虎。第七讲至第十二讲,专门破译格律诗词如律诗、绝句及词的体性、章法难题,从形式上解除诗人的枷锁。第十三讲至第十六讲针对古体诗和新古体诗词进行探讨,我认为“古体诗”是诸诗体中最难者,“新古体诗词”是诸诗体中最新者,“竹枝词”可以归入古体诗甚至可以纳入新古体诗范畴。第十七讲专为读者提供学诗学词的范本,讲明哪些前贤可学,哪些前贤不可学,指导初学者少走弯路。第十八讲至二十讲又回到更高层次的理论探讨上来,以此检验诗人经过进阶训练后所达到的新高度。第二十一讲至第二十三讲是针对三个个案问题进行的辨析,涉及诗人们广泛触及的唱和问题、诗词“出格”与“游戏”问题以及诗词吟诵问题。至此,初学者完成了一次既专门又系统的淬炼,从而达到对自己创作水平的检视与提升。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而我这一剑则持续磨了整整十五年。多亏业余研究不纳入现行考核机制,否则,在一个曾促使研究者恨不能“一年磨十剑”的学术跃进时期,我也是注定坐不住冷板凳的。当然,学术水平的高低并非仅以耗费时间的长短来界定。虽然成稿颇费时日,但由于自己的天分和能力有限,许多自己认为是“秘籍”的东西可能不具有普适性,自己认为颇有创意的见解也许是某些小众的老生常谈。好在从较长的教学实践和较多的诗友交流反馈来看,其效果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检验。再就是,我的这本书参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只要是能够明确认定的,我都在文中提及姓名或文章和著作;而网上的资料被一转再转,无法确定原创者,我只能一并在这里表示谢意。为了不将众多无名者的成果据为己有,我特地将本书的著作形式写为“编著”,以求名副其实。 写诗填词的时候是轻松愉快的,条分缕析的时候是紧张劳神的,或许这一张一弛正好谱就了我诗词生涯的协奏曲。我愿在其中做一个永不停歇的舞者…… 庚子岁末成稿于江城文泉书苑 辛丑春初修改于老家拂尘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