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辽宁师大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8.86
折扣购买: 现代视觉中的国学
ISBN: 9787811036800
一首小诗揭示一个世界。被揭示的这个世界唯一的法则就是变化,唯一 的不变就是变。这也是《周易》译成英文时被称做“TheBook of Changes” (《变化之书》)的原因。 古今中外,哲学家对世界的变化有着深刻认识。赫拉克利特虽然没有留 下大部头的著作,但他的几句名言却广为流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万物流转,无物常住”。恩格斯曾在《反 杜林论》里对这样的观点做出更为系统的论述:“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 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 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 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把自然界 中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 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做本质上变化 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 察。”。《周易》对常与变的思考无处不在,对变与通的把握达到了出神入 化的程度。“变通”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易即更改、变化;易道即 是变化之道。《系辞传·下》有言:“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周易》最终的目的还是以天道喻人事,客观上一切“变动不居”,主观上 就要一切“唯变所适”,这即是变通,即是程颐所说的“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变通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的内容。 《周易》对“变”的理解由“生”而来。“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 之谓易”。阴阳感通、刚柔摩推、天地相交,创生了万事万物。所谓生生不 已,就是世上一切事物都以不同的形态不问断地运转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 。《周易》中即便是从卦名到卦义都旨在求久、寻定的《恒》卦,也对“变 ”有着深刻认识。其彖日:“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 ,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 ,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矣!”久和定、静和止只能是相对的,所谓常与恒只不过是按照一定形式循 环往复的一种周期性运动变化。运动是世界存在的灵魂,有运动就有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既没有穷尽,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如《系辞传·下》所说:“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 无体。” 那么,如何去认识变的性质和规律,如何去掌控变的过程和结果呢?《 周易》提出了“通”的概念。《系辞传·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久。”“穷”是“变”的原因、契机,“通”是“变”的方向、结果,也是 对“穷”的超越。当事物在发展的某一阶段或某一局部面临某种阻碍、受制 于某种局限性时,就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通”之。“通”,既是手段、 过程,“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系辞传·上》),也是状态 、结果,“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传·上》)。“变通 莫大乎四时”,寒来暑往,春华秋实,四季的交替运行,正是万事万物变通 状况的最佳摹写。 《周易》除了揭示物穷则变、变通则久的规律之外,还指出事物的变通 不是沿着单一的方向、同一路径无限制地运行下去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循 环往复。事物变易的过程总是在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明一昧 、一虚一实、一进一退等多个维度上进行,矛盾对立的双方既相反又相成, 而且永无止境。《周易·序卦传》对这一点揭示得非常直接和深刻:“泰者 通也,物不可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剥者剥也 ,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 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终遁,故受之以大壮……有过物者必济 ,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由此我们看到,每两 卦为一组,处于意义的两个极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由一个极端运转 向另一个极端,由此形成一个小的循环。六十四卦以“乾”、“坤”两卦为 首卦,以“既济”、“未济”为末卦,这种安排绝不是偶然的。乾坤为天地 ,天地创生万物,开始了易的周流、循环。“既济,定也”,发展到这里好 像到头了、都结束了,但“物不可以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未济” ,表示下面还有,也可以理解为新的开始。首尾相衔,恰恰构成了一个圆。 每一卦在推演运行的过程中都不断产生新质,与下一卦紧密相连。尽管《序 卦传》的作者在寻求卦与卦之间的联系时难免会有牵强的时候,但从大多数 卦的卦象和内容上看,这种联系的确是存在的。由此可见,六十四卦始自生 生不已的“乾”,又开始于“未济”,是一个法之于天地的大的循环。 《周易》所揭示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化之道,恰可以用老子的两句话概 括——“反者道之动”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的意思是向对立 方面转化,“复”的意思是回到出发点,即“返”。“反”和“复”是事物 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总规律。老子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对立的双方 都是相反相成的。矛盾的对立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不断向相反的方向转 化,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总要带着新质返回到接近基始状态的某一点 上。 《周易》对“变通”规律的认识和了解,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其一是为 了描摹天地错综变化的状态,“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 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系辞传·上》),用卦象爻辞来反映客观规 律;其二是为了指导社会生产和生活,“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传·上》)。 尽利,就是“使民不倦”,成就事功。后者其实也正是伏羲始作八卦、文王 拘美里而演周易、孔子韦编三绝而撰《十翼》的目的吧。我们今天重新认识 “变通”的规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认识“变”的规律性,以达观的态度对待世事。“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之事,如何应 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压力,这是现代人每天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多少人 都不约而同地感慨:“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我们的确处在 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P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