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
作者简介
"陈悦,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德语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院。从事中德文学关系研究,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等4项,出版译著《上海女孩》,在Jahrbuch fü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国际汉学》、《南方文坛》等中德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丛书主编简介: 张帆,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与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双聘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从事德语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等。 "
内容简介
"神话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生发源头,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丰盈的想象力,寄寓着人民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是“原始人民的信仰与生活之混合的表现”,不仅反映着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人民对神的意志和魔法力量的服从,也蕴含着中国人民的原始宗教崇拜等信息,故此也是传教士用以考察中国宗教和中国人自然观、鬼神观、思维方式乃至人格脾性的管道之一,正如巴陵会传教监督格鲁尔(Glüer)所言:“中国童话拉进了我们与中国民众的距离。”尽管此处使用“中国童话”一词,但因“中国的童话故事不是关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而更多是宗教性的想象世界”,格氏随即纠正为“中国神话”。巴陵会传教士试图在中国神话故事中“解码”中国“这一泱泱大国的宗教想象”,进而考察“中国人对神明与鬼怪的思考”2 。传教士对中国神话的译介与改写,对所接触故事的剪裁、想象、加工抑或填充,无不潜藏着集体无意识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传教士极具创造性的个人写作行为。 昆祚的《龙王》讲述了流行于山东民间的五个“龙王”故事:“龙王施法降冰雹”、“黑龙王传说”(两则)、“泾河龙王被斩首”、“青龙王与药王孙思邈”,以此展示中国道教对中国神话想象的渗透与规约。这些神话传说蕴含道家的鬼神观,是“从人类世界向神明世界的直接过渡,犹如两个世界之间不存有界限…… 神明的世界呈现出完全的人类关系”。人世“天子”在道家思想中位列道家师祖之下,但在其他普通神明之上,“人与神明彼此转换,人与神明本质上共同存在于同一个世界”,由此生成传教士话语体系下的“中国式”鬼神观:中国人对于神明的追寻与崇信并非“跨越现世”,而是“在现世中寻索” 。 " "探究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中国故事”的记载与传播,以中德两国原初的互视观照当下的文化交流。 1. 本书在爬梳巴陵会在华传教史、厘清传教手册文本体裁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巴陵会传教手册着墨较多的中国信仰、仪式、国人形象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并在东方主义理论视域下探究传教士的典型叙事特征与书写目的。 2. 德国传教士用德文撰写的“中国故事”目前在国内尚属研究空白,本书对巴陵会馆藏文献中典型题材进行研究分析,学术性强又不失可读性,探究德国传教士中国叙事背后的叙事策略、认知符码及思维范式,对于推动当下中德异质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具有现实观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