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
作者简介
祝羽捷,曾用笔名祝小兔,毕业于中央圣马丁学院艺术评论与策展专业,赴牛津大学修艺术史专业,青年作家,“好好虚度时光”品牌联合创始人,英国旅游局中国区社交媒体影响力友好大使,曾出版《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万物皆有欢喜处》《世界从不寂静》等多部畅销作品,翻译当代艺术作品《哗众取宠》。
内容简介
英国国家画廊 哪个生命长得过艺术 有耐心的人太少,整个世界都在慌张。世上任何一种 交流都需要耐心,无论是人和人还是人和物的交流,哪怕 是与周围的环境,与一幅作品。所有的走马观花都只能看 到表象,倘若深入交流,你就会发现每一条纹理都在传递 情感,如大地的沟壑、爱人的皱纹。 英国国家画廊曾经为盲人组织过一个讲座,将大师们 的作品做成可供触摸的印刷品。讲师一边讲解;一边请大 家用手指触摸纸上的凸起,感受它的构图和实物的形状。 看不见的人可以用手去触摸艺术。每次走进国家画廊,我 觉得自己更像是走在伦敦地图上的流浪汉,运气好的时候 能多讨到一些食粮,每次的收获都不可预测。 有个喜欢的去处是很重要的。当年英国国家画廊为绘 画大师卢西安·弗洛伊德配备了进出美术馆的钥匙,方便 他随时前来。卢西安·弗洛伊德经常半夜画完画,就去国 家画廊观赏古代大师的经典作品。他临摹夏尔丹的画,并 且用自己的方式重画了弗朗索瓦·布歇的一幅作品。卢西 安·弗洛伊德对英国国家画廊感情深厚,他甚至把自己买 下的卡米耶·柯罗的《意大利女人》捐赠给它。这幅画陈 列在柯罗的展示厅里,在风景画中独树一帜,因为它是其 中唯一一幅肖像画。 我试图去体会卢西安·弗洛伊德那一刻的感受,独自 徜徉在艺术的长卷里,心里既平静又热闹。保罗·塞尚曾 经说过:“世上的人生又过去了一刻。”外界是非都与我 无关,也无足轻重。你看日月换新天,哪仑生命长得过艺 术? 有一次,我在英国国家画廊的教育中心听讲座,结束 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当我穿过各个世纪的展厅时,每个 展厅空无一人。红色、灰蓝色、草绿色的背景墙区分不同 的时代,犹如一个个时空隧道,让我回到中世纪的欧洲, 穿梭在古罗马传说和希腊神话中,重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徜徉在威尼斯的黄金时代,见证大英帝国的崛起,重温 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浪漫……那一个个富有戏剧性的时问点 ,是我能想象到的最能体会卢西安·弗洛伊德心境的时刻 。 去英国国家画廊看展览也很有意思。无论是卡拉瓦乔 的“被蜥蜴咬伤的男孩》,还是伦勃朗的《63岁自画像》 ,英国国家画廊都能把自己馆藏的巨作重新组合出一个展 览,并且能让展览不单薄,具有学术价值。。 英国国家画廊的策展人说,他们的作品都得是让人叹 为观止的。我想这倒是符合英国人骨子里的自信和傲娇。 他们处处要把画廊里的作品诠释出与众不同的味道。例如 英国国家画廊的目录里关于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的条 目整整有14页,而这14页却只想证明一件事——虽然卢浮 宫有一模一样的《岩间圣母》,但英国国家画廊的这幅绝 对是货真价实的真迹。他们将这幅画与《圣母子与圣安妮 、施洗者圣约翰》一同挂在一个像礼拜堂的房问内,凸显 其地位。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文森特·凡·高的“向日葵”上 。尽管凡·高生前画过不同版本的向日葵,但是英国国家 画廊却坚信自己的这一幅更加原汁原昧——它是凡·高以 捧回家的向日葵为原型而作的。而阿姆斯特丹的那幅则是 照着这一幅而作。2014年,英国国家画廊同时展出了这两 幅《向日葵》。可能是为了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也可能是 为了一睹两幅作品的细微差别,人们在博物馆门前排起了 壮观的长队。这可能是迄今为止英国国家画廊参观人数最 多的一次展览了。 P3-7 逛美术馆,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你 热爱艺术,视艺术为生命 希望了解艺术,恶补艺术知识 把看展、逛博物馆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热爱旅行,希望去世界各地知名的艺术殿堂打卡 对欧洲艺术地图未知,希望得到攻略 希望通过艺术作品抽离出现实,安放内心 …… 以上,欢迎你打开这本欧洲艺术地图,它仅仅是个开始,远未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