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 冯友兰
出版社: 古吴轩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35.90
折扣购买: 中国哲学简史
ISBN: 9787554620861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曾就学于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 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 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 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 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 “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 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是 《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 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 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 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 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 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 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 “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 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 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 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 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做系 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 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 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 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 知识的学说,都是从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 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 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 。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 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 ,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 ”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 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 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 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 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 ,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 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 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 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讨论时,这种思索和讨论 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 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 ,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 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 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