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闽西
作者简介
沈世豪 福建浦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厦门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有《中国有个毛泽东》、《亚细亚的太阳》、《陈景润传》、《方圆密码》(第一作者)等33部专著和长篇作品以及1500余篇短篇作品正式出版。创作并在央视等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30多部。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全国第五届青年读物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国城市题材电视纪录片“金牛奖”等全国奖的获得者。 何英 福建上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著有《抚摸岁月》(改编成的电影获全国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农事新趣味》、《方圆密码》(第二作者)等多部作品。创作歌词《有妈就有家》《树筒号子》等,在福建大剧院等举办多场《家?梦开始的地方》原创大型交响音乐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创作(作词)的原创大型交响乐《古田颂》,在福建巡演后,赴京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专场演出。
内容简介
小 引 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借用他老人家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的逻辑和句式——是他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更不是。毛泽东思想同样来自实践。这位伟人从1929年2月4日首次率领红四军进入闽西,到1934年10月长征时离开,他在这片红色土地热土上前后生活了六年多时间,闽西的六个县市,他几进几出,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毛泽东在闽西的故居之多,高达数十处,堪称全国之最。毛泽东在闽西的丰富、曲折且险象环生的经历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实践,孕育、催生、成就了毛泽东思想。 闽西是当时根据地面积最大、力量最强的中央苏区。它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不可低估。回首波澜壮阔的红色征程,人们往往只是注意到那些闪烁着异彩的转折点,如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却忽视为之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付出重大牺牲的闽西这片红土地。老红军刘忠将军出版了一部长篇革命回忆录,书名是《从闽西到京西》,很是耐人寻味。但江西、鄂豫皖、四川、西北等革命根据地在十年红军战争中无疑具有重大作用,就毛泽东思想的发源而论,闽西却是具有发轫首创且鼎足天下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个非常时期。红军初创,十分弱小。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进入闽西,只有2500多人马。他面对的对手有三个:一是掌握数百万军队和专制政权、张开血盆大口欲恶狠狠吃掉毛泽东和红军的蒋介石;二是时任中央领导,只听从共产国际之命,言必称苏联、自称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脱离实际,推崇“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三是红军内部几乎造成泛滥之势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三者的性质、大小、危害不一,既有明火执仗的敌人,更有共产党内部执掌大权的上级领导,还有他亲自缔造和率领的红军,而每一个对手都非同小可。在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了解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的情况下,他实在是太艰难了!用李白的《行路难》一诗形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处处阻力重重,并随时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扑面而来。毛泽东就是在如此严峻乃至严酷的环境下,以超乎常人的胆略、睿智、气魄,在闽西杀开一条血路,筚路蓝缕,开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新的天地和世界。 不能照搬“本本”,又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研究毛泽东在闽西这一时期跌宕起伏的实践历程,人们不得不赞叹,毛泽东不愧是个伟大的探索者,无畏的开创者,不懈的创新者。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深深植根在人民之中,通过实践,在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关节点上,如中国革命的道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民主建政、军事思想、合作经济、金融策略、土地政策、群众工作、统一战线等等包括诗词创作都有卓越的建树,他在闽西还亲自主持了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南阳会议、红四军的多次党代会,尤其重要的是在建党、建军历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立场、观点、方法,被毛泽东运用得娴熟自如、炉火纯青。他是伟人,并不是神,但往往展现出料事如神的奇迹。令人们乃至专家们都感到不可思议的事实是:只要按照毛泽东指出的道路走,红军就如虎添翼,谈笑凯歌还;反之,一旦离开了毛泽东,就失去主心骨,遭受可悲的失败甚至落入全线崩溃的危险境地。打仗如此,干其他工作也是这样。除了个人天赋、人格、文化修养等之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从来不是脱离实际的“拍脑袋”,而是深耕于厚实的实践土壤之中,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在重大决策问题上,精心谋划,一次次地率领党和红军,越过激流险滩,冲破阴霾、黑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毛泽东也因此成为远远超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其他领袖之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乃至书法家、诗人,成为令他的敌人和对手也不得不叹服的世纪伟人。 毛泽东在闽西两起两落,面对强敌的一次次残酷的“围剿”和党内错误路线、思潮、思想泛滥的危机,他始终坚持真理,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砥柱中流,扭转危局,书写了镌刻在我党、我军以及共和国史册上的辉煌篇章。 毛泽东在闽西如独立支撑的大树,阅尽风云变幻,“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坚实基础,初试锋芒,便惊艳天下、彪炳春秋! 恩格斯有句名言:“实践之树常青。”实践出真知,实践也锤炼并造就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当年的毛泽东则选择了闽西!闽西因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迁,并以佼佼者的姿态,昂首阔步走进中央苏区的行列。人们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跟随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将领们,大多数都曾在闽西战斗过。闽西,无愧是新中国的奠基之地。回首历史,千山万水如大潮奔涌,红旗漫卷,雄奇壮阔,写尽 风流! 时代在闽西曲折迂回地拐弯。 闽西无愧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现实短暂,历史却是永恒,人人生活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之中。让我们推开时空的大门,去感受、领略、品味那个并没有远去的感天动地的岁月吧! 有妙笔生花的描述,有历史真实的记录,有作者内心的感悟。本书是一本推进爱党爱国革命传统教育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生动历史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