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万死千生:秦汉以前中国瘟疫的历史与文化 有人说,战场和疫区都是人间的地狱。可战争关乎文 明的兴衰,瘟疫却关乎文明的终结。 瘟疫是一个与医学息息相关的词汇,但严格来说,它 却又并不属于医学范畴。它不是某一个确切的疾病种类的 代称或某几个疾病种类的统称,而是泛指由一些强烈致病 性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被称作瘟疫 的传染病的致病微生物本身并不具备统一的生物特征,所 以瘟疫并不是从这个层面被定义的。只有当某种传染病在 历史上或在当下,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连续性的死亡病 例,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危机的时候,这种传染 病才会被称之为瘟疫。 所以,瘟疫虽然以现代医学传染病的概念为基础,但 它更多地是一个历史层面的文化概念。通俗地讲,就是在 人类与不同种类或不断变异的致病性微生物的博弈历史中 ,人类的每一次落败,都伴随着一种新的瘟疫的被定义, 从古代史中被称作“黑死病”的肺鼠疫到导致拿破仑东征 失败的斑疹伤寒,包括21世纪初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 征(SARS),等等,它们都因为造成了区域性的,甚至全 球性的群体性死亡病例,并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成为了 历史中的新瘟疫。 在历史中,瘟疫在人类群体、人类社会中大规模传播 并引发疫灾的历史并不是随着人类的诞生便开始的。自旧 石器时代约至殷商之间的数万年中,人类虽饱受各种疾病 的困扰,但不至于遭受流行病大规模传播,以至于瘟疫暴 发的威胁。 《淮南子·修务训》云:“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 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韩非子· 五蠹》亦云:“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 多疾病。”在引火技术和保存火种的能力成熟之前,茹毛 饮血的饮食习惯使原始先民饱受消化系统的肠胃类疾病或 蛔虫病的困扰。这样的情况直到距今8000年至5000年之间 的新石器晚期,随着农耕生产逐渐替代渔猎生产才得以改 变。不过,自这一时期至夏朝,由于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 ,东亚地区的人口总量还很少。从今天的考古发现可知, 是时,仅黄河流域内的文化遗址就分属仰韶文化、裴李岗 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 多种文化类型。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表明当时的各个部落 之间仅存在相当有限的文化交流,而不可能出现大规模、 大跨度的人口迁徙。部落与部落之间相对孤立,相互隔绝 。人口的分散分布加之极低的人口密度,使得传染病、流 行病的传播缺乏基本的媒介。 延伸阅读 《道德经》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道家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儒家春 秋学的“大一统”可谓是古代中国,特别是汉代统治者们 治国理想的左右两极。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以儒家思想治 国,走的是“大一统”的儒家路线,而原本汉初的文景之 治,行黄老无为之道,走的则是“小国寡民”的路线。不 过,秦汉之际,时人理解的“小国寡民”如河上公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