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方妇儿
原售价: 26.80
折扣价: 17.42
折扣购买: 写给孩子的中华成语故事(市井篇全新彩绘版)/故事里的中国
ISBN: 9787558519086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开始创作一些有意思的民 间故事。这些故事在市井之间口耳相传,表现了广大 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民间故事没有固定的作者,也 很难找到产生的具体年代,但它们仍是我国民间文学 中的重要门类。 “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 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个叫张三 的人,他每天兢兢业业,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攒下 了三百两银子。他心里很高兴,但同时又很担心,总 怕有人把他的钱偷走。思前想后,张三找来一个大箱 子,把三百两银子锁在箱子里,然后又在房屋后面的 空地挖了个坑,把箱子深深地埋在了地下。 做完这些,张三放下心来,准备回去休息了。可 是临走前,他看了一眼埋箱子的地方,又担心起来, 怕有人不小心把箱子挖出来。于是他一拍脑袋,想出 了一个“好办法”,赶紧摸出一张纸,在上面写:“ 此地无银三百两。”写完将纸条贴在墙角,这才安心 地走了。 张三的反常举动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王二觉得 好奇,就趁张三睡觉时溜到他家屋后,借着月光看到 了那张纸条。王二一下明白过来,于是把箱子挖出来 ,偷走了银子。看着白花花的银子,王二心里激动极 了。但他也害怕被张三发现,就赶紧把坑重新填好。 想了想,他也取了一张纸过来,写上“隔壁王二不曾 偷”,然后照样贴在了墙角。 张三醒来来到屋后,一眼就看到了王二贴的纸条 ,也一下明白过来:自己的银子被王二偷走了。 这个故事真是十分有意思,让人捧腹大笑之余又 引人深思,幽默中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故事 听起来荒诞,可在生活中,这样自作聪明的事情又何 尝不是经常发生的呢?可能正因为这样,“此地无银 三百两”这个成语就一直流传至今,用来比喻做事多 此一举,自作聪明反而会误事。 “道听途说”原本出自《论语》中。《论语》是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书中记载着“道听而途 说,德之弃也”这样的句子,意思是说在道路上听到 的话,如果没有经过查证就随便传扬出去,那就是在 毁弃自己的德行。 市井之间关于“道听途说”的故事一直都不少, 明代屠本唆编著的《艾子外语》中也有几个。艾子本 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虚构的人物, 苏轼在书中借艾子的小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文章 篇幅短小而幽默,读来十分有趣。后来又有人模仿苏 轼写了不少关于艾子的故事,《艾子外语》就是其中 之一,里面有一则艾子和毛空的故事。 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的国都,刚进城就遇见了爱 说大话的毛空。艾子问他:“最近有什么新闻吗?” 毛空回答:“有啊!城外有户人家养了一只鸭子 ,昨天下了一百个鸭蛋!” 艾子不信:“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