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结构洞与创业绩效:双元机会开发的中介作用

创业者结构洞与创业绩效:双元机会开发的中介作用
作者: 苗领 孙晓曦 著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8.90
折扣购买: 创业者结构洞与创业绩效:双元机会开发的中介作用
ISBN: 9787504779953

作者简介

\"苗领,男,1991年生,企业管理博士,现就职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共党员,硕士就读于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博士就读于江西财经大学,读博期间共计发表一篇SSCI论文及一篇会议论文,作为副主编出版专著一本。研究聚焦于企业管理、数字经济、农业经济、创业管理等方向。 性格开朗,吃苦耐劳,曾在读书期间多次担任班长一职,组织协调能力强,多次协助导师对企业进行调研,撰写的调研报告获得企业内部一致好评,协助顺德、娄底等市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 孙晓曦,女,1992年生,中共党员,战略管理学博士,毕业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现就职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长期从事数字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管理等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青年基金1项、省级项目5项、厅级项目12项,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理论文章等18篇,其中在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6篇;参编图书2部;结合地方政府制定“十四五”规划专题多次接受电视台采访。\"

内容简介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发展战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提出要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特别指出要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将创业活动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但现实中,我国创业企业虽然表现得非常活跃,但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企业普遍具有新创弱性 a,在其他国家的经济市场中也普遍面临着“长不大、做不强”的窘迫处境。所以对于如何构筑竞争优势来帮助企业顺利跨越成长壮大时的瓶颈期,成为创业企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有数据显示,创业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周期较短的情况,其中有10%的企业小于1年,34%的企业为1~5年,23%的企业为5~10年,能够坚持10年以上的企业为33%。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较短的创业周期内,创业企业在初创期能够凭借企业的机会开发能力和先期拉拢到的资源实现创业机会的商业化转换,这种商业化转换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短期的绩效回报与稳定的利润收入;可是从较长的周期看,创业企业必须构筑竞争优势才能应对外部环境动态变化与振荡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资源和关系对危机进行有效处理。 创业是在特定环境下,对创业者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进行决策,承担风险以获取收益的活动。这需要创业者及团队拥有很强的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管理学科产生的主要驱动力量是集体活动的存在和需求,研究对象主要是组织活动。大企业和相对规范的经营管理工作需要靠组织的力量来完成。创业活动不同,特别是初期的创业活动更多地靠个人的力量和智慧。长期以来,一种普遍的认识是创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禀赋和资源积累。目前,学术界争论甚至驳斥创业成败取决于创业者天赋的论断,不是否定创业者的作用,而是关心创业者所具有的品质与技能是否为天生的,是否能通过自主学习或后天培养获得。 创业是创业者在高度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开展的商业活动。大多数创业者都经历了“白手起家”的过程。一些创业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区,一定程度上并不属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浙江温州。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现实生活中,创业经常是将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生活中会有一些事情大家普遍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这些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事情,投资方自然也就不愿意主动提供本就稀缺的资源给创业者去冒险。另外,个人和单一的组织所拥有或能收集笼络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这样就会造成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只能筹措到十分有限的资源,因此不得不选择白手起家。由于资源有限,创业者要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寻找、开发那些不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的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开展创业活动,最终的结果是大多数的创业活动都不需要很高的启动资金。创业活动的这一特点会给创业者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一部分创业者会因为资源受到极大的约束而直接选择自力更生,会选择不向银行贷款,但这会极大地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一部分创业者会为了摆脱资源约束的困境,在创业过程中积极探索出创造性整合资源的新机制,并将其作为成功创业的重要保证。 创业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开展的商业活动。高度不确定性是创业活动最突出的特点。肇始于40多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也是典型的创业活动。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两句话给人们的印象很深刻,许多创业活动也是这样开展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按照明确的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创业活动?因为创业者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 第一,颠覆性、创造性和混乱的状况难以准确计划和预测。计划和预测只能基于长期稳定的运营历史和相对简单、静态的环境,这些条件是创业者及创业企业不能企及的。创业是开拓新事业的过程,很多情形都不可知,即使是有过创业经历的创业者,也不可能直接将过往的经验简单复制到新一次创业中。当然,大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是不确定的,但大企业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丰富的经验等,能够降低不确定性,创业企业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外部条件的制约,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强。 第二,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何在等都是未知数。创业存在的必要性是借助向顾客提供利益来创造价值,离开顾客谈创业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很多情况下,顾客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亨利·福特借助汽车的制造和销售改变了世界,他回忆说:“如果当年我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需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而不是汽车。”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 蒂夫·乔布斯的认识更加透彻,他指出,消费者并没有义务去了解和调查自己的真实需求,任何一名消费者都是只知道自己的抽象需求,如好吃的、好看的、舒服的、暖的、冷的、好的、坏的等。需要把抽象的需求具体化,把潜在的需求显现化,把缓慢的需求紧迫化,把片面的需求全面化,把次要的需求重要化。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则强调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第三,模糊性和快速变化的不稳定性。创业的最终结果不可预知,严格地说,创业者很可能无法做出科学的决策。另外,不确定性还具体表现为不连续性,即今天可能发生的状况并不是昨天的延续,二者之间是没有具体联系的。不连续性在现实中的表现往往是快速变化的。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和动态化,企业在实践中经常会因为环境因素面临左右为难、举步维艰的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创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如探索与利用、竞争与合作、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稳定与变革等。相应地,创业理论、结构洞理论也逐渐成为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在研究深度方面,严亚兰等(2019)发现,1992—2019年,管理学领域各主题的结构洞研究存在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这些研究整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主题,结构洞的定义和内涵、发挥的效应以及具体应用。所以也就可以看出,利用结构洞理论来研究和提升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