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传

柳宗元传
作者: 刘光裕//杨慧文
出版社: 中国书籍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8.56
折扣购买: 柳宗元传
ISBN: 9787506860154

作者简介

杨慧文:女,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从事“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部分”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韩愈散文选注》(上海古籍)、《韩愈散文选注》(台湾建宏)、《韩愈及其作品》(合著,上海古籍)、《柳宗元选集》(天津百花)、《三国十六次大谋略》(山东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精华译丛·新唐书》(山东大学出版社)等。 刘光裕,(1936—),江苏武进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195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文艺学助教,曾任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文史哲》编辑部主任、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学术兴趣广泛,发表文艺学、哲学、经学、文字学、历史学等论文数十篇;中年以来,逐渐专心于编辑学与出版史研究。著作有《柳宗元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柳宗元》(新蕾出版社),《柳宗元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学理论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先秦两汉出版史论》(齐鲁书社)等。

内容简介

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北中国满目疮痍,而各地又 是烽火未息。杜甫在去世前,从四川流落到湖南,就 是因为遇上湖南的兵乱,阻断了北上回家的路。他在 题为《逃难》的一首诗中,写道:“故国莽丘墟,邻 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后两句诗, 是写由于不能回归故乡,诗人在湘江岸边伤心落泪, 这也是当时许多流落者的共同心情。前两句诗,是描 述诗人故乡在战后的凄惨景象:那里只留下莽莽草木 丛中的一片废墟。活着的乡亲邻里都逃走了。杜甫的 家乡在河南巩县,靠近唐代的东都洛阳,这一带本是 著名的繁华富庶之地。因为洛阳一度成为安史叛军的 巢穴,这一带的战祸尤为惨重。杜甫诗中所写景象, 大概是他在南方听说的。平叛中转战南北的大将朔方 节度使郭子仪,曾亲眼目睹那里的景况。他说,洛阳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 畿内,不满千户”。又说,广大的中原地区“人烟断 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柳宗元在 长安诞生时的现实情况,大致如此。 不久前,唐帝国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 盛世”那样空前繁荣、威振四方的局面,如今的现实 形势却非常险峻。黄河中下游普遍遭受严重破坏,而 那里原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战火所及,生灵涂 炭,户口锐减。全国战乱前有九百余万户,战乱后只 剩下一百九十多万户,损失户口达四分之三以上。在 这些损失的户口中,虽有一部分是逃亡了,或者被豪 强隐瞒了,但大部分都死于战乱中。国家从这次战祸 中站立起来以后,虽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 做过不少努力,经济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很多,故而江 淮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地区的经济也缓慢复苏 ;但民生维艰,国家财政拮据,政治上难以摆脱困境 。生于安史之乱后的柳宗元所见到的唐帝国已经是一 蹶不振了。杜甫诗中所记“小邑犹藏万家室”(《忆 昔》)那种物资丰盈的繁荣景象,只存留在人们的美 好记忆之中。 安史之乱遗留下的问题很多,仅就政治问题而言 ,主要是两个: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擅权。 存在藩镇割据问题,是因为在长期战乱中,出现 了一批骄悍的藩将。杜甫有诗道:“王室比多难,高 官皆武臣”(《送陵州路使君赴任》),说的是那时的 实际情况。唐朝本是文官体制,中央和地方的官吏皆 由文官担任,起初只是在边境上设立几个由武臣负责 的节度使,担负边防任务。安史战乱把武臣推向了前 台,他们担任要职,接受封赏,出现“高官皆武臣” 的局面。朝廷为了应付打仗,又在内地普遍设立节度 使。凡是节度使,都在地方上集军事、政治、经济三 方面大权于一身,成为手中权力很大的藩将。其中有 些藩将,持强而独霸一方,形成了与中央对抗的割据 局面。 当时最大的藩镇割据势力是河北诸镇:魏博镇、 成德镇、卢龙镇、淄青镇。这四个藩镇将领强占了今 天山东、河北两省的全部,有时还把势力扩展到今天 江苏、安徽的北部,扼运河通道,直逼朝廷赋税的主 要来源江淮地区。他们兵强将广,地盘又是连块成片 ,可以互相呼应,所以气焰十分嚣张。再是在今天河 南信阳、汝南一带的淮西镇,也长期被藩将割据。淮 西镇靠近全国政治中心洛阳和长安,对朝廷造成的威 胁最大。此外,在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也曾发生 藩将叛乱。中央朝廷实际统治的地区,比以前大大缩 小,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严重不足,要想削平藩镇割 据,已缺乏足够的实力。只要存在藩镇割据,就没有 全国的真正统一,这是当时政治家和思想家必须正视 的重大政治问题。 藩镇割据带来了战争。柳宗元出生以后,局部性 战争接连不断,藩镇与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 经常打仗,全国狼烟四起,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总 是平息不下来。从柳宗元九岁那年开始,藩镇的军事 叛乱出现了高潮。这次叛乱发生在唐德宗建中年间, 史称“建中之乱”。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