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中华经典轻松读

墨子/中华经典轻松读
作者: 编者:范敦海|总主编:陈明星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7.40
折扣购买: 墨子/中华经典轻松读
ISBN: 9787569924770

作者简介

范敦海:**国学修养教育专家,现任国学课指导讲师。他认为,国学素养的提高应该从家庭*常教育做起,他致力于青少年国学素养提升的研究与培训工作。

内容简介

一 亲士① 【原文】 入国而不存其士②,则**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释】 ①亲士:亲近贤能之人。② 入国:“入”疑“乂”之形误,乂国即治国。 【译文】 治理一个**而不关心贤士,那么这个**就会灭亡。见到贤德的人而不立即任用,他们就不会尽心尽力辅佐君主。没有贤德的人才,就没有人与国君一起谋划天下大事,怠慢贤才,忘记贤士,而又能使**长治久安的事,那是从未有过的。 从前,晋文公曾经长期流**外,而后来成为天下盟主;齐桓公也曾出走国外,*后称霸诸侯;越王勾践*过吴王战败的*辱,*终成为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个国君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扬名于天下,都是由于他们都能在自己的**内*到重大挫折和耻辱。*高明的当然是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了但能反败为胜,有所成就,这才叫善于用人。 【原文】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①;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②,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③,上必有詻詻之下④,分议者延延⑤,而支苟者詻詻⑥,焉可以长生保国。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暗,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注释】 ① 内:依俞樾校,读“纳”,(即“退”)。② 逼:同“嬖”。*幸,亲近。③ 弗:通“拂”。违背。④ 詻(è)詻:同“谔谔”,直言争辩。⑤ 延延:通“炎炎”。各执一辞不退让的样子。⑥ 支苟:互相谴责。 【译文】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不是没有安定的居处,而是自己没有一颗安定的心;也不是我个人没有足够的财产,而是自己没有一颗满足的心。”所以君子要自己勤于*劳,做那些难办的事,而让别人承担容易的事;一般人则恰恰相反,常常自己办理容易的事情,而把困难推给别人。君子得志时不改变他们的志向,丢官时能深自反省。即使处于逆境或与平庸的百姓中间,也始终没有怨恨之心。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自信心的缘故。所以愿意去办那些难办的事情,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没有听说过,只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可以避免**的的结果。因此,良辅可正君长之失,谄媚的臣下会伤害君长。国君一定要有敢于进谏的臣下,上级一定要有直言进谏的下属,分辩议事,可以激烈争辩,直言无忌,只有如此,才能够保国长存。 大臣如果只看重自己的禄位,而不对进谏,国君左右的人都默不作声,地方官员也闭口暗叹,那么百姓的怨恨就会郁结于心。国君身边的那些谄谀奉承之人,好的建议、主张都被他们拦截了,那么**就危险了。夏桀、商纣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贤士?结果呢?自己被杀而丧失了天下。因此说:送给他**重宝,还不如推举贤德的人。 【原文】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①,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②,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其直如矢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硗埆者其地不育④。**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注释】 ① 错:同“厝”,磨刀石。② 令:驾御,役使。③ 矢:弓箭。④ 硗埆(qiāoquè):土地坚硬而瘠薄。 【译文】 现在有五把锥子,其中一把*锋利,而这一把必定*先用坏。有五把刀,这一把磨得*快,那么这一把必先损坏。所以水嘴甜的井将*先被吸干,高大结实的树木*容易被砍伐,神灵的宝龟*先被火灼占卦,神异的蛇*先被曝晒求雨。同样,比干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刚正不屈;孟贲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的勇力过人;西施之所以被沉江中,是因为长得太美丽;吴起之所以被车裂,是因为他的才能太过杰出。这些人没有不是死于他们的特长。所以说:太盛了就难以保全自己。 所以说,即使是*贤明的君主,也不会爱那些没有功劳的臣子;即使是*慈爱的父亲,也不会喜欢没有能力的儿子。因此,才能不足以胜任其职位的,就不应该占有这个职位;贤德不足以拥有其爵位的,就不应当享*相应的俸禄。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很高很远;千里马不容易驾驭,但可以负重致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人尊重。因此,长江黄河不抛弃小溪的水来充实自己,因而能够成为大江大河。圣人遇到事情不推辞,办事合乎规律,所以能够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因此,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从一只狐狸腋下集成的。哪有不选择同道的人,而只选择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的道理呢?那不是兼爱天下的君王的原则呀。所以天地之间并不是永远光明的,大水也不是永远烟波浩淼,大火也不是燎原不灭,君王的德行也不是永远高不可攀,然后才能做千万人的首领。 像箭一样直,象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足以覆载万物了。所以狭隘的小溪干的快,水浅的川泽枯竭的快,贫瘠的土地不会有好的收成。做君王的,如果他的深恩厚泽之局限在宫墙之内,那么他一定不会造福全国的了。 【解读】 墨子是以兼爱作为自已思想的核心内容,此篇重在尚贤,尚贤是为政之本,所谓尚贤者,也是以兼爱作为其根本的,孔子曾说过:“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于人无不爱,故亲仁,即所以广爱也故兼爱者不可以不尚贤。 此篇名为“亲士”,是《墨子》一书的首篇作品,这正表达了墨家思想的兼爱与尚贤的关系。 明清时期的杨碧川在读《亲士》这篇文章时,曾评论说:“通篇议论国之所以存在于亲士,国之所以亡在于不亲士,此等议论,既吾儒不能易也。”对墨子学说的赞誉溢于言表。 本篇主要通过以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贤君与夏桀、商纣等昏君在对待贤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例,说明一个**是否能繁荣昌盛,首要的就是国君是否能任人唯贤,是否善于选拔利用人才,另外,国君要做到亲士用贤,除了那些自任其难的爱士以外,还必须具备宽容、体谅的态度。 “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这句话正好反映了我们这样一个心理,“人的**是无止境的。”墨子是通过这句话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交往,在无法满足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切忌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失去*多的机会。 “西施之沉,其美也。” 西施之终不见於贬,所谓“从范蠡五湖之游,今乃知其终於沉。” 一个国君只有只有做到“亲士”,广泛地吸收各种人才,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他们为**所用。他的**才能昌盛,这才是一个**的治国之道。 【引申阅读1】 我们知道一个**要想昌盛,国君就必须做到“亲士”。从“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我们知道要想得到真正的贤才,首要的就是国君要尊重其贤才。现在我们来看看刘备是怎样对待贤才的。 刘备三顾茅庐 琅琊诸葛亮居襄阳的隆中,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但当时人们并不认可,只有颖川人徐庶与博陵人崔州平认为确是如此。 刘备在荆州,向襄阳人司马徽询访人才。司马徽说:“一般的儒生与俗士怎么能认清时务?能认清时务的只有俊杰之士,在襄阳这地方,自有伏龙与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徽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徐庶在新野县见到刘备,刘备对徐庶很是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乃是卧龙,将*愿见他吗?”刘备说:“请你与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您可以去见他,但不可以召唤他来,将*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刘备于是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对诸葛亮说道:“汉朝王室已经衰败,奸臣窃据朝政大权,我不度德量力,打算伸张正义于天下,但智谋短浅,以致于遭*挫折,到了**这个地步。但我的雄心壮志仍然还在,您认为应当如何去作?”诸葛亮说:“如今,曹*已经拥有百万大*,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确实不可与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营三代,地势险要,民心归附,贤能人才都为他尽力,此人可以与他联盟,却不可算计他。荆州地区,北方以汉水、沔水为屏障,南方直通**,东边连接吴郡、会稽,西边可通巴郡、蜀郡,正是用武之地,但主人刘表却不能守卫。这恐怕是上天赐给将*的资本。益州四边地势险阻,中有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地,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平庸无能。北边还有张鲁相邻,虽然百姓富庶,官府财力充足,却不知道珍惜,智士贤才都希望能有一个圣明的君主。将*既是汉朝王族,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这样,就能建成霸业,复兴汉朝王室了。”刘备说:“很好!”从此与诸葛亮的情谊*益亲密。关羽、张飞对此感到不满,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到了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停止抱怨。 司马徽为人高雅,善于鉴别人才。与他同县的庞德公一向名望很高。司马徽把他当作兄长般对待。诸葛亮每次到庞德公家里,都在*边向庞德公下拜。庞德公当初也不阻止。庞德公的侄子庞统,从小朴实,沉默寡言,大家都没有看到他的才能,只有庞德公与司马徽重视他。庞德公曾经说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所以,司马徽与刘备谈话时,向刘备称赞诸葛亮与庞统。 【引申阅读2】 我们知道一个国君如果“亲士”的话,那么他的**就强盛,上面我们所说的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已经说明了刘备对贤才的重视,这就是为什么刘备能恢复汉室。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一个国君亲信“小人”为什么结果。 魏太子的祸因 相传魏太子代理国政时,很相信身边的人。且喜欢经营田园,获取利润。高允劝谏说:“天地没有私心,因而能覆载万物。帝王没有私心,因而能容纳百姓。现在殿下作为**的储君,本应该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竟然去经营田园,甚至到市场上去卖,与人民争利润。现在天下到处都在批评你,天下本来就是殿下的天下,这一切都是你的,为什么还要与他们争夺尺寸之利呢?从前虢国块灭亡时,神赐给土地,汉灵帝私设府藏,结果都埋下了**的祸根。武王喜欢州、齐、毕等公,纣喜欢飞廉、恶来,因而丧失**。现在宫中的人才很多,但在你身边侍奉的那些人,恐怕不是朝廷的理想人选,希望你能亲贤人、远小人。但太子不听从高允的建议。 太子执政很精明洞察,而中常侍宗爱,性情凶暴,经常做不法之事,太子十分厌恶他。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两人都深得太子*信,很多事情都由他二人去办,宗爱恐怕将来被道盛等抓住把柄,于是诬告道盛有罪,魏主十分震怒,将道盛等人处死,但魏主还不能解气,从此以后不再信任太子,不久,他就抑郁而死。 这就是亲“小人”的结果。 二 修身① 【原文】 君子战虽有陈② ,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③。 【注释】 ①修身:指自身品德的修养。② 陈:同“阵”,作战振形。③ 无务博闻:不必努力去广见博闻。 【译文】 君子作战虽然有阵势,但勇气却是*根本的东西;办理丧事虽然有诸多礼仪,但哀伤却是*根本;做官虽然需要有学问,但德行是却*根本。因此,根基扎的不牢固的,就不会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和周围的人搞不好关系,就说不上招徕远方的人;连自己的亲戚都不能归附,又从何说起可以对外开展交际活动;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贪图办许多事情;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那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 【原文】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①来远②,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③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④之言,无入之耳;批扞⑤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⑥ ,无存之心,虽有诋讦⑦之民,无所依⑧矣。故君子力事*强,愿欲*逾,设壮*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⑨,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⑩;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注释】 ①迩:近,左右。②来远:引来远方之人。③反:反省。④谮慝(zèn tè,怎特),诽谤陷害。⑤批扞(hàn):低回,批驳。 ⑥ 孩:为“刻”之误,残酷,残暴。⑦ 诋讦(jié):低回,*击他人。⑧依:凭借,效仿。⑨见廉:表现为廉洁。见,同“现”。⑩无以竭爱:意为无止境的爱。 【译文】 因此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一定要先明察左右,而后方能招徕远方的人。君子能够明察左右,而左右的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由于道德修养不够而行为*到批评的,而自我反省,因此,(人们)的怨气少而自身品行的修养也提高了。(对于)谗言恶语的话不用去听,*击他人的话,不要去说它,残害人的念头,不要放在于心里。那么,即使有喜欢诋毁、*击他人的人,,也就无从效仿了。因此君子的力量*益强大,志向也*益远大,功业也*益兴盛。君子的德行:贫穷时能够廉洁自守,富足时能够施舍钱财,对众生者表示出无限的爱心,对死者表现出无比的哀痛。这四种行为不是可以伪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所具备的。蕴藏在内心的是无限的慈爱;体现在身体上的,是无尽的谦恭;嘴上说的,都是文雅之词。这种修养应贯穿于全身,直到白头如雪,仍然持之以恒,这种境界大概只有圣人才有吧。 【原文】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① ,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②。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③ ,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④ 。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注释】 ① 辩:同“辨”。② 秏:失。③ 彼:借为“非”。情:为“惰”之形讹。④ 戴:同“载”。 【译文】 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智慧一定不会很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会果断;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也不值得和他相交;在大道面前不坚定,见闻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人,也不值得和他来往。根基不牢固的必然会出现危机,有勇气而不注重修养的人,他后来一定**。源头浑浊的水流不会清澈,行为不诚实的人,名声必定会*损伤,名声不会凭空而来,荣誉不会自己增长。功成名就,名誉不可虚假,是由于自我反省、从自身修养中取得的。致力于空谈而行动迟缓,即使能言善辩,也不会有人相信的。出力多而自许其功劳的人,虽然付出多,目的也很难达到。真正有智慧的人心里明明白白,嘴上却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表白自己,因此名扬天下。说话不在多少,而在有无智慧;不再言语华丽,而在思路是否明白。因此,既无智慧又不能明察,再加上自身懒惰,那就只能是与所追求的东西背道而驰了。善良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留也留不住,高尚的德行如果自身不能审辨的,就不能树立,名声不能轻易得到,荣誉也不能用巧诈的方式获得,君子必须是言行合一的。而让利欲熏心,轻易忘记名声,却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则是从来没有过的。 【解读】 墨子生活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当时的社会是儒家文化盛行据《淮南子·要略》所记,墨子是“学儒者之业,*孔子之术”。当时,为了纠正孔门儒学“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声。”因此,背周道而用夏政,另辟新说。这篇修身正是他在转变时期所作的,他所从的是儒学,因此这篇还带有很多的儒学的色彩。 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篇中提出: “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 本篇从修身养性出发,强调一个人的修养是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亡。修养不是针对某个人而言,而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但在当今的社会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成为一种风气。人与人的交往不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而是互相猜疑。这时修身养性就显得**重要了,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事?墨子从修身这篇文章中道出了: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要的是先学会做人。 【引申阅读1】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这个人必须善于做人,那怎样做人呢?修身养性是*为重要的,现在我们来看看沈攸之是怎样做到让众*士都信服呢? 沈攸之的风度 殷孝祖凭仗自己对刘家王朝的忠心,瞧不起别人。对于建康的将士有家属在叛*中的,他都准备严惩。因此,使整支*队的士气大*打击,人心涣散,没有人愿意为之效命。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宁相将*沈攸之,他对内极力安抚下属,与兵士打成一片,对外则与其它将领关系良好,处处以和为贵。他的做法获得了全体将士的尊敬和信赖。 殷孝祖每次作战时都要带上战鼓和统帅用的华盖,*队中的人对此不以为然,议论纷纷:“他这样做简直是自寻死路。如果跟叛*打起仗来,他还用这些仪仗来显示自己的身分,岂不是把主帅的位置暴露给敌人了吗?叛*只要找来十多个神射手对准他发箭,他还活得下来吗?!”果不其然,三月初三,叛*水陆并进,*打赫圻,陶亮带兵前来增援。在一片混战中,仍不忘自己排场的殷孝阻身中流矢而死。他手下的将领范潜率领了五百名兵士投降陶亮,这朝廷的*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失去统帅的*队顿时乱了阵脚,人人惶恐不安,大家只好**沈攸之代替殷孝祖指挥全*。 当时,沈攸之被不利的局势搅得焦头烂额。一方面,陶亮等叛*得到官方主帅已死的消息,必然会趁机发动*势。如果不能果断出兵,先发制人,在气势上就比敌手矮了一截,对往后的战斗形势**不利。所以无论如何要在当天晚上选出新的统帅,稳定*心,以争取战争的主动权。而另一方面,与自己同在*营中的江方兴是个心高气盛的人,加上他与自己的官位相当,一定不会甘心屈居于自己之下*指挥。如果沈攸之此刻应大家的要求接替主帅之位,必定会让江方兴十分不满,甚至引起内乱,这反而给了敌人以可趁之机。思前想后,沈攸之考虑了每种方案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后决定率领各将领到江方兴的驻地,他拜见江方兴时说:“现在全国各地叛*四起,朝廷所能控制的地方只有百里之内。大家把期望都放在殷孝祖身上,不料才刚交战他就不幸战死沙场。文武百官都十分失望,朝廷内外一片惊慌,但现在也只能靠我们自己,成功与否就看明*一战了。如果失败,我们就大势已去、胜算不大了。说到明天的战斗,有几位将领提议由我统帅全*,但我自知缺乏果断的判断力和指挥大*的胆识,才干与谋略也远远不如您。所以想推举您为总帅,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杀敌,听从您的指挥。”江方兴听了这一席话,不觉飘飘然,心中大喜,立刻同意了。 从江方兴驻地出来之后,将领们都埋怨他的自作主张。沈攸之说:“我的目的是救**于危难之中,保全我那一家老小,用得着如何计较官职的高低吗?这点我做得到,但江方兴不会心甘情愿居于我之下。如今形势这般危急,怎么能先起内讧呢?” 这就是沈攸之为什么可以深得人心,成为众*士心目中的头领。 【引申阅读2】 墨子说:“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也就是谋利之心很重,忘记名声又很快,却可以成为天下的贤士,则是从来没有的。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宋弘为什么能成为众臣中***的。 宋弘的人格魅力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婚守寡,刘秀和她一块儿评论朝臣,暗中观察她的心意。公主说:“宋弘的威仪容貌,道德气度,群臣没有人能赶得上他。”刘秀说:“我正计划这件事。”不久,宋弘被刘秀召见,刘秀事先让公主坐在屏风后,然后对宋弘说:“谚语说『地位高了换朋友,财富多了**子』,这符合人情吧?”宋弘说:“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忘记;贫贱时的妻子不能分离。”刘秀回头对公主说:“事情办不成了!” ◎**时代,直到近代才被追捧的奇书。梁启超等对《墨子》倍加推崇。 ◎选用**版本为底本,约请国学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 ◎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特别加入评析,让普通读者轻松领略国学的精髓。 ◎引申阅读里的故事生动有趣,看故事加深对经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