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士(风号大树中天立)
作者简介
王大鹏,1937年9月生,河北献县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为***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简介
回忆鲁迅 郁达夫 鲁迅作古的时候,我正漂流在福建。那**晚上 ,刚在南台一家 饭馆里吃晚饭,同席的有一位*本的新闻记者,一见 面就问我,鲁迅逝 世的电报,接到了没有?我听了,虽则大吃了一惊,但 总以为同盟社造 的谣。因为不久之前,我曾在上海会过他,我们还约 好于秋天同去* 本看红叶的。后来虽也听到他的病,但平时晓得他老 有因为落夜而致伤 风的习惯,所以,总觉得这消息是不可靠的误传。因 为得了这一个消息 之故,那**晚上,不待终席,我就走了。同时,在 那**里,福建报 上,有一篇演讲稿子,也有改正的必要,所以从南台 走回城里的时候, 我就直上了报馆。 晚上1O点钟以后,正是报馆里*忙的时候,我一 到报馆,与一位负 责的编辑,只讲了几句话,就有位专编**时事的记 者,拿了中央社的 电稿,来给我看了;电文却与那一位*本记者所说的 一样,说是“著作 家鲁迅,于昨晚在沪病故”了。 我于惊愕之余,就在那一张破稿纸上,写了几句 电文:“上海申报转 许景宋女士:骤闻鲁迅噩耗,未敢置信,万请节哀, 余事面谈。”第二 天的早晨,我就踏上了三北公司的靖安轮船,奔回到 了上海。 鲁迅的葬事,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座纪 念碑,他的葬仪, 也可以说是民众对*人的一种**运动。工人,学生 ,妇女团体,以前 鲁迅生前的知友亲戚,和读他的著作,*他的感化的 不相识的男男女 女,参加行列的,总有一万人以上。 当时中国各地的民众正在热叫着对*开战,上海 的知识分子,尤其 十孙夫人蔡先牛等旧*自由大同盟的诸位先生,提倡 得*加激烈,而鲁 迅适当这一个时候去世了,他平时,也是主张对*抗 战的,所以民众对 于鲁迅的死,就拿来当作了一个非抗战不可的象征; 换句话说,就是在 把鲁迅的死,看作了*本侵略中国的具体事件之一。 在这个时候,在这 一种情绪下的全国民众,对鲁迅的哀悼之情,自然可 以不言而喻了;所 以当时全国所出的刊物,无论哪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 印刷品上,都充满 了哀吊鲁迅的文字。 但我却偏有一种爱冷不感热的特别脾气,以为鲁 迅的崇拜者,友 人,同事,既有了这许多追悼他的文字与著作,那我 这一个渺乎其小的 同时代者,正可以不必马上就去铺张些我与鲁迅的关 系。在这一个热闹 关头,我就是写十万百万字的哀悼鲁迅的文章,于鲁 迅之大,原是不能 再加上以毫末,而于我自己之小,反*足以多一个证 明。因此,我只在 《文学》月刊上,写了几句哀悼的话,此外就一字也 不提,一直沉默到 了现在。 现在哩!鲁迅的《全集》,已经出版了;而全国 民众,正在一个* 大的危难底下抖擞。在这伟大的民族*难期间,大家 似乎对鲁迅个人的 伤悼情绪,减少了些了,我却想来利用余闲,写一点 关于鲁迅的回忆。 若有人因看了这回忆之故,而去多读一次鲁迅的集子 ,那就是我对于故 人的报答,也就是我所以要写这些断片的本望。 廿七年八月十四*在汉寿。 和鲁迅**次的见面,不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 一*,——我对于时 *地点,以及人的姓名之类的记忆力,异常的薄弱, 人非要遇见至五六次 以上,才得将一个人的名氏和一个人的面貌连合起来 ,记在心里——-f旦地 方却记得是在北平西城的砖塔儿胡同一间坐南朝北的 小四合房子里。因为 记得那**天气很阴沉,所以一定是在我去北平,入 北京大学教书的那一 年冬天,时间仿佛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若说起那一 年的大事情来,却又 有史可稽了,就是曹锟贿选成功,做大总统的那一个 冬天。 去看鲁迅,也不知是为了什么事情。他住的那一 问房子,我却记得很…… P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