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

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
作者: 曾琦云//倪新兵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论语禅(读懂论语的出世之道)
ISBN: 9787503940453

作者简介

倪新兵,1971年12月出生,湖北省天门市人。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数据库专家,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理事,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理事。 已在全国权威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30篇。其中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论点摘编,2篇论文获省部级奖。出版专著3部;主持或参与6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曾琦,博士,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合作学习及教师教育,目前主持着三项省部级课题和多项横向研究项目。曾获1996年北京心理学会青年估必论文一等奖,2000-2003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励耘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自1999年起开始从事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为1000多名近30所学校的教师举行过讲座,还对北京10所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了有关培训,新颖的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内容简介

禅者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书眼,几乎对整个《论语》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论语》 的总纲,是《论语》的眼睛。如果开篇这几句话弄明白了,那么整个一部 《论语》就容易读懂了。 由于国学热渐渐升温,解读《论语》也变得时髦起来了,但解读《论 语》,如果不从《论语》的根本入手,则往往会舍本逐末。有人认为,《 论语》文字实际并非难懂,告诉大家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论语》的 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这话对吗?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第一,《论语》文字好懂又不好懂,若不能言外顿悟,那么最简单的 文字也会误会。 第二,《论语》是告诉我们如何得到快乐的,孔子一生说“道”,就 是要人得到快乐的。不仅孔子如此,所有的古代圣人都是如此,像释迦牟 尼一生说了那么多经典,也是要让人离苦得乐的。世界上几大宗教的教主 其终极目的,都是要人得到快乐的。然而,到底什么是快乐?快乐在哪里 ?世界观不同,快乐也不同。 快乐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我们感官的一种愉悦,相反人们往往被感官所 迷惑,自以为在享乐,而实际上却反而是在堕落。这就是老子所说:“五 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 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解读《论语》,我们首先要明白孔子说的快乐是什么样的快乐 ?然后才能够进一步去探寻如何去得到这种快乐?如此说来,《论语》说 它简单却又是不简单的。 《论语》一开篇就说快乐的,可到底如何理解这种快乐呢?现在一般 通行教科书都把“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温习,难道不是很 快乐吗?” 然而,“学习而又经常复习它,不是很快乐吗”,学生是反对的。因 为学生不会认为读书复习功课会很快乐,因为读书已经很辛苦了,在休息 时间还要温习功课,没有人会觉得快乐。 为了理解《论语》开篇这句话,有必要把这句话在翻译时进行扩展。 如果仅仅是直译还是难以理解孔子的原意的,因此,这段话的翻译要做如 下的把握: “学”就是觉悟,觉悟就要时刻把握自己当下一念,不断地反省,警 惕自己时时不犯错误。如果你能够时时善念相继,那就是“时习”的功夫 了,一旦善念相继,你也就没有恶念了,你也就发起了广大无边的慈悲心 ,那么你还不快乐吗?你自己有了这种无限的慈悲心,就想要让天下人都 得到这种快乐。那么,有朋友从远方来找你,当然也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 情。可是并非大家都达到了这种至善的境界,那么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我 也不怨恨他,这样我不就是一个君子了吗? 从上面我的扩充翻译来看,大家想想,孔子是不是一个禅者?什么叫 做“禅”,简单地说,禅就是观心,就是主宰和把握自己当下一念,禅修 就是通过反省观察,去掉一切私心杂念,进入无我的境界。禅宗起源于印 度佛教,在中国获得大的发展,它不立文字,言下顿悟的特点,具有实践 的可操作性。中国禅宗六祖是一个文盲,一样可以参禅。而孔子所说“学 而时习之”正象征着禅宗的实践性,他类似于神秀禅师所说的“身是菩提 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的这个禅风,被总结 为“渐修”,与慧能的“顿悟”是没有矛盾的,因为只有在“渐修”的基 础上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就相当于神秀的“ 渐修”禅。 “时习”实际是指我们用功的方法,就是要检查你当下一念是否觉悟 ,儒家又叫做“慎独”。“习”实际就是“练心”,也就是“修心”。过 去经常有人将“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翻译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是因 为没有去寻找孔子所说快乐的根源,忽略了孔子的出世之道。孔子的学习 不是做学问,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觉悟。要走向觉悟的彼岸, 必须学以致用。即是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 ,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 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 的快乐也就出现了。所以只有觉悟,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 孔子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求“仁”的人,这个概念相当于佛教所说 的“菩萨”。菩萨就是发大慈悲心,要让天下人都离苦得乐,他在生活中 利益众生,对于一切众生都平等看待,不因为别人不理解我,就歧视别人 ,不仅不歧视,而且还要发愿在后世去度他。 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可孔子的思想它的本质与佛教一样也是 指向出世的。孔子的哲学,我们一般理解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如何理 解“天人合一”呢?“天”就是出世之道,“人”就是入世之道,“天人 合一”就是说出世之道是离不开入世之道的,而入世之道又是离不开出世 之道的,“天道”和“人道”是辩证统一的。可是,对于我们来说,理解 孔子的学说多从入世的层面去理解,而忽略了孔子之道的出世意义。因此 ,把“学而时习之”理解为“学习和复习功课”就可知其根源了,那就是 大家没有从孔子的出世精神去理解。孔子一生弘扬大道,他虽然立足于入 世,但是目的是出世的。 子贡曾经感叹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我们认为,不 是圣人不讲不论,而是我们没有去仔细体会。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论语》开头的话就可以体会出世之“道” ,也是全书的书眼。 曾子《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段话正好是对《论语》书眼的诠释,它把入世和出世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大学”不是我们现在的“大学”,而是做人的学问,既大人之学,用 我们现在通俗的话说是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呢 ?曾子提出了“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明明德,即发扬自性本有的美德,这 种美德体现在“亲民”二字上。 “亲民”是入世的,其意君子是不能离开众生的,必须与大众打成一 片,要热爱人民,处处关心他人,普度众生。“亲民”其核心要以民为本 。我们说孔子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就是“爱人”的意思,从孔 子的“仁爱”,到曾子的“亲民”,再到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是一脉相承的。真正的儒学,谁属于原汁原味的?我们认为,曾子是得到 了心传的人,孟子是再加以发扬光大的人。 从入世精神来看儒学,“亲民”两字概括了一切,可朱熹认为这里写 了错别字,硬将“亲民”改为“新民”,既不能体现入世精神,自然也不 能体现出世之旨。 然而,仅仅明白“亲民”的入世意义还是不够的。入世“亲民”的目 的是什么?是“止于至善”。如果我们“止于至善”了,实际就是连“善 ”也不执着了,一切都无相,一切都空了,这就到了大快乐大解脱的涅槃 境界。因此这里也即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世人拜菩萨,却不知道菩 萨就是自己,菩萨就是利益众生的人,佛是“觉悟”的意思,即佛觉悟了 ,“止于至善”了,不再会进入轮回受苦。而菩萨还没有达到觉悟,就必 须利益众生走向无我的涅槃之境,所以菩萨就是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利他即是自利,觉他即是自觉。 因此,“亲民”就是入世修行的菩萨,“止于至善”就是已经达到天 人合一的圣人,或者说是已经走出六道轮回的佛陀,而要成圣或者成佛, 就要入世做“亲民”的菩萨,这就是说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 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呢?这就是整部《论语》所阐述 的内容,其纲目包括在《大学》所说的“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齐家治国 ”等八个条目中间。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体现出世精神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体现入世精神的。八个条目以修身为 本,修身就是修心养性,通过入世修行,回归自己本有的善性。所以《大 学》其根本目的是出世的,《论语》的根本目的也是出世的。 论语禅: 不离开众生而渐修,不离开时习而顿悟。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