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

伽利略
作者: [加]斯蒂尔曼·德雷克(Stillman Drake)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伽利略
ISBN: 9787521763058

作者简介

斯蒂尔曼·德雷克(Stillman Drake),曾任多伦多大学科学史教授,他以于伽利略的研究在学界著称,是该领域的权威人士。他是《伽利略:一部科学传记》的作者,他翻译的伽利略科学著作包括《原因、实验和科学》和《望远镜、潮汐和战术》。

内容简介

对人类和宇宙的解释, 最初似乎都源自宗教,随后 是哲学,最后才是科学,至 少西方社会如此。因此,哲 学一开始就受宗教的启发, 并影响了后续出现的科学。 不可否认,这便是从12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至伽利略时代 的欧洲文化格局。 伽利略对现代科学形成 的意义部分在于他在物理学 和天文学领域取得了诸多发 现,形成了诸多见解,但更 重要的是他不愿让科学再受 哲学的桎梏。他逐步摆脱了 哲学家长期确立的权威,迫 使他们不得不向《圣经》寻 求支持,由此引发了一场争 取科学探索自由的斗争,这 场斗争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 生了深刻影响。 在这场斗争中,人们普 遍认为伽利略以科学之名向 宗教信仰发起了挑战,但这 绝非他的本意。尽管神学家 确实将伽利略科学扼杀在摇 篮中,但这也许并非他们最 初的打算。伽利略科学只是 间接参与了这一著名事件, 即 1633年伽利略被罗马宗 教裁判所审判并定罪,我希 望在本书中能对其进行新的 阐述。 关于这一事件,欧洲所 有主要国家的杰出学者历经 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仍难以 达成共识。甚至学界以往也 倾向于分成科学和信仰两派 ,或许是因为在对抗性的审 判程序中,只存在两种可能 的判决——“有罪”或“无罪”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 会偏祖一方,而忽视了其他 悬而未决的谜题。为了降低 这些谜题的数量和影响,人 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宗教 界和科学界的主要代表之间 日益互相尊重。只有考虑所 有的可能性,才能在纷繁复 杂的情境中还原历史真相。 每一个新的假设都会极大改 变可能性的平衡。我所采取 的立场与我所了解的任何立 场都不同,我无意贬低这一 复杂问题的其他解释,而只 是想提出一个假设,它也许 乍看之下荒诞不经,但也许 能在破解旧谜题的同时不会 产生同样麻烦的新谜题。 这就是科学本身常做的 ,而一个有趣的巧合是,让 伽利略陷入争议的同样的科 学假说也印证了这一点。当 哥白尼提出太阳静止、地球 运动的假说时,天文学家早 就能够像哥白尼那样精确地 计算出过去和未来的行星位 置,并且他们逐渐承认一些 天文难题无法攻克,例如内 行星的运行周期与太阳有关 ,外行星在冲日时会停顿并 逆行。哥白尼的假说并没有 解决天文学的所有问题,却 破解了一些长期困扰天文学 家的谜题,使他们的工作重 心重回正轨。尽管如此,哥 白尼的假说仍显得有些离奇 ,因为人们都能看到地球是 静止的。 因此,我关于伽利略事 件的假说也许乍看之下十分 荒谬。我认为,伽利略并不 是哥白尼天文学的狂热支持 者,相反,他所做的一切旨 在保障天主教会的未来,以 及保护宗教信仰不受任何可 能的科学发现的影响。对那 些持怀疑态度者,我目前只 能说,任何愿意将其仅仅当 作虚构故事接受的人,进一 步阅读之后,就会发现有多 少困扰人们已久的难题在他 的眼前烟消云散——正如伽 利略告诉我们的比萨的一位 教授安东尼奥·桑图奇本想 通过研究哥白尼的理论来反 驳他,反而被他的观点折服 。同样的事情或许早已发生 在伽利略身上,因为众所周 知,没有人生来就相信地动 说,而且大多数人一开始会 反对这个理论。然而,人们 普遍认为,伽利略在缺乏科 学证据的情况下,早年就开 始捍卫哥白尼体系。倘若事 实如此,那便难以理解伽利 略对其他科学问题的谨慎态 度。更难解释的是,他30多 岁才提及自己对哥白尼天文 学的偏好,然后在接下来的 10年里对此保持沉默。当伽 利略在出版物中支持哥白尼 的新体系时,他已经年近半 百,而且他同时在物理学和 天文学领域取得了诸多实质 性成果。那些将伽利略视为 哥白尼学说的狂热支持者的 人,并不了解莱奥纳尔多· 奧奥尔斯基(Leonardo Olschki)所说的“他的科学 人格”。 我们可以从伽利略的信 件和出版物中逐渐拼凑出他 的人格画像。他行事谨慎, 不会在未经充分论证的情况 下得出结论;他通晓社会习 俗,不愿与教会或宫廷中的 权威人士产生冲突。他所卷 入的大多数争议,皆由于他 的建设性观点遭到他人的质 疑,并非他主动挑衅;对大 多数这样的攻击,他甚至没 有回应。如今,虽然不能排 除一个年近半百之人为了某 项事业而突然狂热得失去理 智的可能性(尽管他之前没 有表现出任何不稳定的迹象 ),但鉴于他能够与各色各 样的人友好相处,这种可能 性微乎其微。毕竟,他的朋 友都是一些判断力非凡的智 者,他们与伽利略的立场和 背景大相径庭。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