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ISBN: 9787554615805
王雪岩,“十分心理”专栏作家,爱诺斯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督导师。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年,知乎心理学大V,拥有忠实粉丝30W+。许多重磅文章直击人心,被“十点读书”“人民网”“知乎日报”等口碑平台纷纷转载。 她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工作者,也是一位多年心理被分析者,能以优美流畅的文笔阐述心理困扰的成因及其应对方法,看到日常琐事背后的心理学隐秘,令人从逻辑严密的专业分析中也能读出贴近生活的亲切之感,治愈万千读者。
你的痛苦,谁的错?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尤其是长大之后。 在咨询室里,我最常见到的面对痛苦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都是他们(父母)的错,要不是他们当年那样对待我,我今天一定要幸福得多”;另一种是“我这么痛苦,一定是因为我不好,要不然为什么别人都没有事,只有我应对不了这些苦恼?” 面对第一种情况,我内心最常被唤醒的情感体验是无奈和愤怒。我想,这些体验也对应了他内心的无力感和因痛苦感受而被唤起的恨。面对第二种情况,我常常感受到的是无力与心疼,这可能又对应了他内心的被限制体验和无力摆脱痛苦的悲伤。 在我自己十余年的被分析过程中,曾无数次体验过这两种对痛苦的处理方式,也深刻地体验到,这两种方式都没有办法把我从痛苦里解放出来。相反,每当我陷进这样的情感处理方式时,就会额外增加许多痛苦的感受,要么恨别人,要么恨自己,不管恨谁,恨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炙烤着我的内心世界。 就这样每天生活在痛苦的起起落落之中,一直到我慢慢知道,也慢慢接受,所有的痛苦,不管是已经发生的,还是即将到来的,作为独立于我之外的一种存在,根本不是我可以完全掌控得了的,我能做的,大约只有臣服于命运之手,去感受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去试着与一切和平共处,不拒、不迎。然后,痛苦对我的控制之手慢慢松开来,让我可以摆脱痛苦的掌控,获得时短时长、时强时弱的自由。 当我能安静下来,尽量去感受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时,我的生命中发生了最重要的一个变化:“被伤害”感慢慢消退,内心的平静多起来,感受“万物有灵且有爱”的时刻多起来。而这一切的到来,是因为经过十多年的被分析,“穿越火线”的痛苦,逐渐获得的。而这个穿越的过程,依然还在继续,也许,终生都不可能完成。 我们每个人活着,都有对幸福的渴望,但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痛苦的袭击。 在我们生命的最早期,就发展了一个很基本的处理痛苦的方式:把感受在内心区分为好的、舒服的部分与坏的、痛苦的部分(分裂),把好的留下,坏的扔出去(投射)。 从生命一开始,我们处理痛苦的方式是无法允许好的与坏的共存,无法相信痛苦不会完全吞食掉美好。为了避免痛苦的侵袭,保存住美好的体验,我们会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痛苦的可能驱除出我们的感受,可最终往往会发现,我们做了那么多努力,其实都是徒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按照它们原本的样子存在着,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喜欢或厌恶而转变轨道。而我们真正能帮助自己感觉好一些的,只是接受它们按它们原来的样子存在于世界上。 有些人,面对痛苦时会选择回避。躲开所有的人与事,避免所有冲突的可能。当他避免了人际间的痛苦时,也失去了探索世界甚至是走上社会的机会。他们既可能成为宅在家里的“啃老族”,也可能成为每天生活在战战兢兢中的焦虑者。他们并不能真的避免掉痛苦,只是选择了一种他们熟悉的痛苦。 有些人,面对痛苦时会选择战斗。他让自己发展出非常强大的能力,没有人可以控制他,伤害他。当他遇上困难的时候,首选的方式是让自己不断学习,强大,强大到没有多少人可以比他的能力更强,这样他就可以在感觉中将自己体验为是安全的,但这只是他的感觉,却未必是事实。他不可能强大到如上帝般全能。所以,不管他多么强大,也无法除去“恐惧”这一痛苦。他的强大恰是来自对恐惧的抵御,这就意味着,他越强大,强大背后的恐惧就越强烈。这些恐惧带来的,并不是帮助他寻找到更多改善的资源,而是让他感到越来越孤独。 有些人,面对痛苦时会责备自己不够好。认为“如果我像××一样擅长处理情绪、人际关系,那我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当他责备自己的时候,也许那恰是他回避面对痛苦的一个尝试:如果只是我的能力不足,我就可以通过学习具备那些能力,就不必体验那些痛苦了。这样的感受过程,可以帮助他获得一些可控感:我只要控制自己怎么做,就可以控制痛苦不出现。可事实往往是,当他回避了去体验到那些痛苦时,他也很难去理解到那些痛苦背后的诉求,不理解痛苦在表达什么,也就很难使那些痛苦体验真的得到释放。 有些人,面对痛苦时会责备他人不够好。认为“如果他没有那样,我就不会这么痛苦”。有时候是的,是他人的一些过失,带给我们痛苦的体验,但有时候,我们内心的痛苦,真的只与我们自己感受世界的方式有关,人格中的偏执成分越多,这部分影响就会越明显。 多年前我帮助过一个人。在他第一次来到咨询室的描述中,他的妈妈简直就是一个恶魔。我惊讶于他如何长大,有了相当不错的社会生活,同时也预感到我们的咨询关系在某些时刻可能会变得非常艰难。尽管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这个时刻真的到来的时候,还是把我惊得目瞪口呆。 在我们工作的某个阶段,在他的感受中,我完全成了一个迫害狂,对他充满了嘲讽、鄙夷、拒绝、伤害,就像是他曾描述过的他妈妈#翻版。我们之前几年工作中曾讨论过的一些话题,重新被他提起。可是,这一次提起,他只记得其中的某几个句子、词汇,情境完全被忽略,他重新串联了那些句子和词汇,重新为它们赋义。于是,曾经的那些温暖和理解的时刻完全消失了,所有的句子都变成了他被伤害的佐证。我感觉自己不管做怎样的努力,都会被他愤怒地挡回来。此时他来到咨询室的任务似乎只有一个:努力证明我是错的,是伤害他的魔鬼。慢慢地,我也被他引入一种既愤怒又无助的绝望状态,我开始感觉到自己真想把他从咨询室里赶出去,让他自生自灭。而自生自灭,正是他对周围人最深的愤怒。 借助于自己对他的愤怒,我深刻体验到他的内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痛苦。可是这些痛苦,并不真的来自我如魔鬼般地伤害他,而是他的内心被那个魔鬼的影子占据着。当他用那个魔鬼的影像去“考核”我的时候,他就把那个影像放到我的身上,将他在我身上看到的影像,当成了真实的我(投射、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在他一次次比较我与那个影子的过程中,真实的我被一点点扭曲成了魔鬼形象。如果我真的一脚把他踢开,就会在现实中证明我就是那个魔鬼,就像他成长过程中所感受过的妈妈一样。还好,我及时理解了我们之间的这个痛苦过程,并没有踢开他,他也在不断增加的对比与思考中,逐渐稳定下来。 父母都是凡人,所谓的“完美妈妈”并不存在,我们都曾受过伤。 伤害或许可以弥补,也可能一辈子无法弥补,我们终生都走在自我修复的路上。 走出原生家庭,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看见”和“承认”是前提。如何面对无可避免的伤害? 你可以选择原谅,也可以选择不原谅。但须学会放下——放下过去,与内心的父母和解,成为独立于父母的独立个体,是自我成熟的一部分。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我的过程。 当你越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就越具有面对现实的能力。 四色精美,手绘彩插,特邀知名插画师孔雀为本书绘图,暖心治愈。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认识到: ?真相本身就有疗愈性,我们一生就是不断学习认识真实过程,心智愈健全,心理韧性越强。 ?原生家庭是核心力之源,无完美原生家庭和全无创伤孩子,我们终生都走在自我疗愈之路上。 ?如果无法原谅他们(父母),不须原谅,只须学会放下,放下是走向成熟自我标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