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囚徒李世民
作者简介
大学教师,自幼熟读历史,精研唐史十余年。曾任《新历史》周刊顾问,著有《唐太宗治官笔记》。
内容简介
李世民与李建成 帝王学,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李世民的太子 李承乾有其父为他苦 心撰写的帝王学教材——《帝范》。而这个年纪的李 世民正在干什么呢?他 在疆场上出生入死地打天下。 然而,学校总是有的,老师也无处不在。就看自 己有没有这个天赋和观 察能力了。李世民的**所学校在战场;而第二所学 校,则在大唐的朝堂之 上。做皇帝,李世民的**位老师是表叔隋炀帝;第 二位老师,就是李世民 的父亲李渊。 说起来,李渊很委屈。这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 都被世人看做碌碌无 为、坐享其成的典型。可不是吗?他以炀帝表兄、封 疆大吏的雄厚资本起 家,在举事后便一直坐镇长安宫城之中,依靠几个儿 子和众多将领浴血搏 杀,才得到了这江山。他为之付出过什么呢? 其实,也许只有李世民才知道李渊的委屈。为了 表明自己才是继承皇 位的*佳人选,李世民不得不在史书中抹去了唐高祖 当年的诸多功绩,但唐 太宗心里恐怕一清二楚。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李渊 便由卫尉少卿、太原留 守一跃而成为大唐的天子,唐高祖的城府实际上深不 可测,韬晦不同凡响。 在李世民和刘文静还傻乎乎地一腔热血地劝说他举兵 之时,唐高祖早就不 动声色地做了种种安排。在李世民于前方厮杀征战的 时候,他通过各种策 略和手段稳住了突厥人、李密等一个又一个强敌,为 李世民赢取了时间。在 天下终归一统的时候,他又主持修订了一系列法律和 政令,使局势能够得到 初步稳定。可以说,没有唐高祖,李唐皇室这条巨船 在下海之初就缺乏一个 老谋深算的掌舵者。 唐高祖之所以长期*到人们的忽视,还有一个重 要的原因——他太精 于平衡之术了。 平衡术,本来是帝王的**法宝。做皇帝的,自 然都喜欢手底下的人心 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然而,朝堂上这几百号人, 各有各的兴趣好尚,各有 各的志向原则,也各有各的利益考量。很显然,要想 把他们都动员起来为己 所用,就得尽量照顾到每个人,在他们中间调和、调 和、再调和。剑走偏锋的 **行为一定会让皇帝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而 在这一点上,唐高祖拿 捏得很好。他手下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精英人才。 这些人才有着种种区 别,有关中与关东的区别;有自太原就跟随李渊的从 龙之士与来自隋朝、义 *的归降者的区别;还有高门大族与地方豪强的区别 ;*有武将与文臣的区 别。而唐高祖硬是能将这些人捏合到一块儿,为他效 忠,为他出力。就这一 点,恐怕连李世民也会暗自佩服。 这项本领,正是李渊在隋朝多年为官修炼出来的 。在外人看来,李家出 自于名门贵胄,又是先朝皇帝的至亲,可谓荣*备至 。而真实的情况,却是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隋炀帝封的这个官,不好做;隋炀帝的这个亲戚 ,也不好当!李渊因为 自己的门第和名望,早就遭到了这位嫉贤妒能的表兄 的猜忌。特别是当“十 八子主神器”的谣言出现在朝堂之上时,李渊的*子 ,真可以说是如履薄冰。 有一次,炀帝下诏让李渊去行宫晋见他,李渊因病未 能前往。炀帝便疑神疑 鬼地猜测李渊是因为图谋不轨而不敢前来,于是,他 找到李渊的外甥女—— 自己的妃子王氏,质问她李渊为何不来朝见。 王氏小心翼翼地回答:“确实是因为生病了。” 隋炀帝脸一沉,冷酷地甩出几个字:“会死吗? ” 寥寥数字,便可以窥出他心中的无限不满与猜忌 。是的,他巴不得李渊 早点死掉,甚至有好几次都动了杀心。在这样的情况 下,李渊只好小心翼翼 地与他周旋,与他身边的*臣心腹周旋,甚至在外派 出京为官,做了镇守一 方的封疆大吏之后,还得处心积虑地与隋炀帝安插在 自己身边的监视者 周旋。 长期这样的生活,使李渊形成了这样的心理定势 :哪怕是面对自己的臣 下,也像走钢丝一般,尽可能地在他们之中求得平衡 ,而对于自己心目中越 为看重的人,就越是如此。 谁是李渊*为看重的人?自然是李世民和李建成 。 于公,李世民和李建成是他开创帝业*为得力的 助手;于私,这两兄弟 又是他*为疼爱的至亲骨肉。他俩之间哪怕是一点小 小的摩擦和裂痕都足 以让李渊为之揪心。因此,李渊的平衡术,在这兄弟 二人身上用得*多。 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首倡者和发动者,也是*后 为大唐冲锋陷阵的指 挥官。到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一举平定王世充 、窦建德之后,已经形成 了功高不赏的局面。当李世民凯旋回京时,李渊亲自 下诏称,因为原有的官 职已经配不上李世民立下的功勋,所以特地设立了一 个比亲王爵位还要高 贵的职位——天策上将,以奖励李世民为大唐所作的 贡献。另外,还兼领司 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可以自行开府设官,甚至 可以自己开炉铸钱。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