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较量(辛亥沉思录)

被遗忘的较量(辛亥沉思录)
作者: 马元之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3.52
折扣购买: 被遗忘的较量(辛亥沉思录)
ISBN: 9787208103047

作者简介

马元之,原名马泽文,新闻从业者,在财经、历史、传媒方面颇有涉猎,并有相关文章发表。近年来在业余时间一直从事“历史三部曲”的著记工作,著有“历史三部曲”之《辛亥沉思录——中国屈辱岁月祭》《中国的光荣与梦想——21世纪前十年中国镜像》,本书为“历史三部曲”第三部。

内容简介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智慧与原罪 亚当·斯密打败了拿破仑 19世纪初,英国人威灵顿是一位伟大的将军,这位将军一生中最值得骄 傲的事, 就是打败了“常胜将军”拿破仑。 1815年6月18日,以威灵顿为统帅的欧洲反法同盟联军与以拿破仑为统 帅的 法国军队,在比利时一个名叫滑铁卢的地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 。这场战 争的结果是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威灵顿取得了胜利。 在世界战争史上,滑铁卢之战是一场经典战役,这一战不仅结束了拿破 仑的军事 生涯和政治生命,也使英国击败了宿敌法国,确立了在国际上的霸权地位。 而且,“滑 铁卢”这三个字从此也成为“失败”的代名词,在全世界广泛传用。 对于威灵顿打败拿破仑的故事,据说后来有人做了一个调查,竟然发现 有一半以 上的人认为不是威灵顿打败了拿破仑,而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打 败了拿破 仑——因为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让英国发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道路, 使英国有 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跟拿破仑对抗,最后才赢得战争,建立了强权地位。 对于这一次的英法较量,还有人评价说:战争的胜利不仅是英国军队的 胜利,也 是英国市场经济的胜利——英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外市场做后盾, 打败了 一度不可一世的法国军队。 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许能说明这是一场经济实力的较 量:当法 国军队在与英军作战时,身上穿的军服,都是来自英国的棉纺织品。 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势力日盛,逐渐取代西班牙 成为海上 薪兴霸权国家;接着,在17世纪50一70年代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 败了商业 竞争对手荷兰,逐步取代了荷兰的“海上马车夫”地位,保住了海上霸权的 优势;之后, 在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了最强劲的对手法国,夺 取了法国 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称霸欧洲的霸权地位;最后至1815年的滑铁卢战争, 英国打败 法国。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世界政治、军事的强权地位。 在英国崛起称霸的过程中,除了传统史学强调的宪政体制、工业革命、 地理优势 等政治、科技、自然因素外,实际上还与其自由贸易这个经济因素有着密切 的关系。 而对于这一经济因素具有决定意义的人物就是亚当·斯密。 尽管“亚当·斯密打败拿破仑”这个故事及其解释颇为深晦甚至费解, 但却说明 了亚当·斯密这个人物对英国的强盛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亚当·斯密的 经济学 智慧为英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力量和理论指导,这就是他对英国发展 过程中 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原理。 而如果按照“亚当·斯密的思想动力作用”这种思路再予以推演,那么 亚当·斯 密打败的不仅仅是拿破仑,而且征服的是整个世界,也包括中国。 亚当·斯密这位举世闻名的经济学巨匠,于1723年出生 在苏格兰,父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就去世了,他自小与母亲相 依为命,并终身未娶。 斯密在少年时期喜欢阅读各类书籍,记忆力特别强。1737 年。他以出色的成绩考入格拉斯哥大学;1740年,他被推荐到牛 津大学深造。在大学期间,斯密深受休谟等启蒙哲学家思想的 影响。 1748年,斯密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三年后,1751年, 他返回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次年开设道德哲学讲座。斯 密的道德哲学讲座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内容,其 伦理学讲义后来经过修订,在1759年作为《道德情操论》一书 出版。 《道德情操论》的关键词是“同情”,斯密在书中继承了休谟等人的同 情论和道德 感恩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用同情的原 理来解释 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来源,论述人的利他主义伦理观。《道德 情操论》 出版后在伦理学界获得极高评价,确立了斯密在知识界的威望,为他赢得了 极高的 声誉。 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关于法学和政治学的讲义包含了价格、税收、贸易 等财政经 济问题,这表明他在此时就已经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了。1764年,斯密 辞去大 学教授职务,受聘为一位出国旅行公爵的私人教师,进行为期三年的欧洲大 陆之行。 在此期间,斯密开始构建他的经济学理论。 1767年,斯密返回家乡,埋头于经济学的创作。l776年,凝聚了斯密近 十年心血 的《国富论》终于问世。 此书一经出版,就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它的 反响,把其 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经济学著作”和“经济学圣经”。在18世纪结束以 前,《国富 论》就出了9个英文版本。 亚当·斯密也因《国富论》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经济学界的“至圣先师 ”。据传,当 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斯密的弟子”为荣,甚至连当时的英国首相皮 特也自 称是斯密的学生。《国富论》的观点成了国会议员的常用论据,在国会进行 辩论或讨 论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引用《国富论》的语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 不再反驳。 《国富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土外,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倾倒。 该书出版 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在制定政策时都将书中的基本观 点作为依 据,从而影响了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顾名思义是要研 究什么是财 富以及如何增加财富的问题,亦即如何“富国裕民”的问题。《国富论》对 整个国民经 济的运行状况做了系统描述。在书里,斯密一开始就说明了分工和贸易是如 何增加 财富的,指出分工和交易都出自人的“利己之心”,是在“看不见的手”的 指引之下,利 己行为促使了社会财富的增加。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只想 得到自己 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 的目 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斯密指出,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盘算自己的好处 ,这是人性 的一面,但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坏;相反,人们在利己之心的支配下从事各种 劳动,去实 现一种他原本无意要实现的社会利益,从而构成了私人与社会财富的增加。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