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二十一席

茶二十一席
作者: 古武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茶二十一席
ISBN: 9787568069861

作者简介

古武南 生于台湾新竹客家人聚集的北埔,曾做过西服店裁缝、服装设计师、服饰店老板,现在是北埔文化工作室负责人、“水井”茶室主人、古迹解说员,2009年台湾故宫博物院茶室展演空间设计师兼茶艺示范讲师,2011年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双年展“春德的盛宴”事茶人。 廖素金 摄影师,设计师,用镜头记录茶人生活点滴、茶具难掩魅力、茶席特有张力。同时,也是一个茶具制造者,美国第一家庭奥巴马家的白色茶具即出自其手。

内容简介

第七席 一只茶盏的千年孤寂 / 郭国文 凡事祸福相倚,往往缺点就是优点,事情有一体两面,就看我们从哪个角度看待事物了 这是一件宋代建阳窑的茶盏。此盏圈足修坯率性而手感十足,虽不规整,但很有匠师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的利落感。胎土含铁量高,就手沉甸甸的,颇有分量感。很有老陶的生命力与亲和力。此盏整体造型线条流畅,挺拔而轩昂,气质雄浑而略带沧桑感,像是一位饱经风霜历练的云游高僧,虽年华老去,但仍神采奕奕,而智慧更加圆融透彻。 以古董陶瓷的视角看来,此茶盏明显烧结不足,致有部分灰白的风化现象。釉面几乎布满叶脉状缩釉,釉色褐灰而干瘪,根本是窑烧时烧坏的瑕疵品。但是这茶盏并不只是老窑陶瓷或古董文物,茶盏更是唐宋茶具的主角,是唐宋茶文化的载体,是当时茶人*贴身亲近的茶具。对其鉴赏自然有别于同时期其他古陶瓷的古董鉴赏角度,所以这茶盏本质上是“茶盏”,附带价值才是“古董文物”。常见唐宋时期诸文豪学士与爱茶人所歌咏赞叹的“兔毫盏”与“鹧鸪斑”等,为古董藏家与博物馆重视,珍若拱璧。品相完美无缺的老窑茶盏,只要愿意付出代价,往往可在文物市场上获得,但是具有“茶气”“禅味”或是“以丑为美”或是“不完美得恰如其分”的老窑茶盏,则非常少见,为深具慧眼者所钟爱。所以这茶盏就超越了“古董文物”的范畴,而是更具艺术性,甚至哲学性的“茶具”了。像是苏东坡《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以及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或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以上先哲所言,似乎是对此茶盏的不完美做了*好的注解。所以个人常常觉得——凡事祸福相倚,往往缺点就是优点,事情有一体两面,就看我们从哪个角度看待事物了。 老窑产品如果烧坏了,通常直接丢弃。且经过近千年时间的灰飞烟灭,窑址发现的瑕疵品,通常非破即裂或与匣钵严重黏连。纵使偶有完整器,经过多年风化土蚀,都不堪做茶盏使用,一般只剩玩赏比对及学术研究价值。或是有小伤小磕者,常被以化学胶剂等不当方式修补;或因釉相不佳,被以非食用级油蜡涂抹,以求品相完美,迎合古董文物市场的喜爱。除此以外,可堪泡茶使用者,实属少数,而其中具有“茶气”“禅味”,而入“茶具”品位者,更属凤毛麟角了。此盏历经近千年岁月洗礼,幸运地无磕无裂,只因沉睡地底多时,釉面土蚀风化严重。原本叶脉状缩釉处的纹理,看起来很像将腐未腐的落叶。偶以此盏撮茶泡饮,看茶叶在烟气弥漫的茶盏中舒展,每每有不同的感受体会: 白叶种的安吉白茶似含苞初放的芽尖,纤毫闪闪动人; 吓煞人香的碧螺春像初展的嫩叶,伸展开怀; 蜜香橙黄的东方美人,*是五色斑斓; 毫香清逸的北埔六月白,总令人心旷神怡; 而白茶系的寿眉好比饱经风霜的秋叶。 每次泡饮不同的茶,都有不同的感受与联想。古物今用,自然会因时空背景不同而另具新意,也才有使用者的逸趣巧思与个人独特的体悟见解。 此茶盏历经近千年的土沁风化,部分釉面仍有釉光,经过泡养使用后,釉相由原本干涩枯藁,因茶汤滋润与上手摩挲把玩,而越显光泽莹润,这就是茶盏迷人之处。而建阳窑系的茶盏,因胎土含铁量多,叩之多声音喑哑,且为了煨热难冷而多胎釉厚重,外形古拙而较似陶器,但建盏烧结温度竟达一千两百多度,已达瓷化效果。物理性质似瓷而非瓷,且其使用玩赏均较类似陶器,就像紫砂茶器一样,经过长时间泡茶使用,因茶汤滋养与擦拭使用,慢慢会有皮壳包浆产生,而变得宝光内含而益显润泽光亮,好像埋藏近千年的茶盏又有了新生命。而此新生命是爱茶人珍爱它、使用它所重新赋予创造的。而茶器的包浆状况,则反映了茶人的饮茶偏爱与习惯: 茶人与茶盏日久相濡以沫,常饮高山茶则包浆油亮金黄; 爱喝铁观音陈年乌龙者则包浆红褐赤赭; 嗜饮远年普洱者则包浆深沉紫黑。 除了茶类偏爱,若再加上茶人选择茶器的眼光与品位,则常是见器物如见主人,茶人与茶具几乎是合而一体的。 茶人选用茶具的品位与偏爱,很像是收音机与收听广播频道的关系,我们的审美频率必须与茶器的频率相应了才会有共鸣。 所以—— 蕙质兰心的人,常喜欢细致幽雅的茶具; 个性开朗不拘小节的人,则爱极简况味的茶器; 文质彬彬的人,多赏爱文气的茶具; 以生活为道场而道心深笃的人, 则独沽“ 道气” 蕴含的“道器”。 茶人各有所好,而茶具各有所归,茶人们寻寻觅觅搜寻心爱的茶具,而茶具也静静地等待频率相近且欣赏它的茶主人,由此共谱出生动感人的茶之乐章。 而这只近千年前出窑烧坏的建阳茶盏,也许曾经身在灯火阑珊处,而今落尽凡尘,脱落自然,它是与我审美频率相近的茶具,是我心爱的茶盏;不论它落寞也好,孤寂也罢,它就是我,我就是它。 ★ 台湾著名茶人李曙韵、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方鹏程、文化名人陈文茜、汉声杂志黄永松等鼎力推荐! ★ 21位不同领域茶人,21种习茶生活态度。全面呈现茶人与茶、茶具、茶席不动声色的魅力,回归宁静与从容。 ★ 一席一世界,一茶一菩提。“浓非厚,淡非薄,茶与人情皆如此。” ★ 收录资深摄影人廖素金百余幅精美摄影作品,文图相得益彰。全彩特种纸印刷,裸书脊装帧,完美复原台版,纤毫毕现地传递茶之美、茶人之美、茶艺之美。 ★ 精彩文摘: 1. 茶的有趣与人格、层次无关,但能喝出其中的茶汤趣味者,却与其心胸风度相连;淡茶一杯的清朗,自古至今实无须理论支撑,只要融入真诚,就是一杯好茶。 2.茶汤入口,无须言语,即心领神会,这是难得愉悦的经验。 3. 人生香甜的果实,印证了吃得了苦的精神,原来喝茶还有这一味“苦”,茶中之苦能够化得开,人生也当如此。 4. 只有不断练习以身心和茶具互动,对一个个动作有了感觉,了解何谓韵律、大小、优雅,方有个人格局。 5. 有些事情,只有当我们亲身用生命、用时间、用仅有的资源与独特的坚持,去实际经验过一番,才有那实实在在的体悟。 6. 同一种茶,在不同的人手里,因不同的壶、温度、时间,所展现出的茶汤滋味也各异,每每都令我眼前一亮。 7. 茶人是借由器物修行之人,亦不在茶具形式,一切随缘,才能练就到“心手闲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