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产业概述

台湾产业概述
作者: 朱磊//陈小艳//许京婕|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76.44
折扣购买: 台湾产业概述
ISBN: 9787522530086

作者简介

朱磊,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市企业首席经济学家,闽南师范大学教授,福耀科技大学教授。主持或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台办委托课题、商务部委托课题、国家旅游局委托课题、工信部委托课题、国资委委托课题、北京大学重点研究课题等20余项课题研究。出版10余部著作,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署名文章300余篇。 陈小艳,高山族,台湾台北人,法学博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五届常务理事,全国台联研究室主任,十三届全国青联副主席。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专题访谈节目,并在《人民日报》《两岸关系》等重要媒体发表文章30多篇,编著《台湾少数民族——泰雅》等,参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民族法学》的编写工作。 许京婕,现任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两岸经济与文化产业合作,主持中特理论1项、省教育厅1项、市社科3项,在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

内容简介

第二节 台湾产业企业特点 台湾产业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业态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一、追逐低成本的迁移性 资本扩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移动去寻求一个更有利于创造利润的地方, 另一种是固着于某个地方使得资本积累得以发生(Herod,2011)。 就台湾而言,其经济起飞阶段恰逢国际产业转移,经济扩张阶段又时值大陆开启改革开放,台湾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形势,在恰当的时代背景下承接产业移入和向外产业移出,布局中国大陆与东南亚,表现出强烈的企业迁移性。 台商对外投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快速增长期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1987 年到 1991 年),随着台湾私人资本力量壮大及台湾当局放宽外汇管制,开始出现成批对外直接投资。同时由于外贸巨额顺差,台币迅速升值,工资大幅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外移。第二个快速增长期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1995 年到 1997 年),在国际低价电脑流行的背景下,台湾新兴的信息电子产业也加入对外直接投资行列,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扩大经营规模。第三个快速增长期是 21 世纪初(1999 年到2000 年),民进党上台,台湾社会意识形态对立激化,“朝野”矛盾加剧,岛内投资环境受 1998 年“本土性金融风暴”的冲击趋于恶化,众多台商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影响下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谋求自身未来发展。台湾学者张弘远(2004)认为,三个阶段的最大不同在于投资的产业结构:第一阶段是传统制造业对外投资,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且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部门;第二阶段是制造业中技术、资本较为密集且仍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如石化、机械与家电等;第三阶段为资讯产业中的资本密集型部门与服务性产业。台湾学者王信贤(2004)以 IT 产业为例提出台商对外投资几个阶段的不同:第一阶段以中小企业和未上市企业为主,属劳力密集型企业,采取个别设厂投资形态, 代表性产品包括家电、消费性电子产品等;第二阶段以中大型企业为主,多为电脑周边产业和技术层次较低的资讯产业,兼有个别设厂和企业联盟形态,代表性产品包括主机板、桌上电脑组装等;第三阶段以大型企业为主,多为可以带动相关厂商投资的领导厂商,属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代表性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组装等。前两个阶段主要是台商制造能力外移,第三阶段则以通路布局和供应链整合为主要特征。 台湾对外投资的动因,大陆学者的研究包括以下成果:张冠华(1997) 认为台商投资大陆主要动机是节约成本,但与台商投资东南亚地区相比,大陆具有的优势包括市场进入障碍小,股权比例限制低,以及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劳工工资、同文同种等方面优势。b 吴能远(2000)提出台商投资大陆是世界、中国大陆及台湾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企业管理、降低成本、科技创新、资源、市场、产业升级。朱磊(2000)考察造成中国大陆与美国在台商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中地位消长的原因,包括:新台币升值、中国大陆及美国对台经贸政策的改变,以及台湾边际产业扩张。 郑竹园(2001) 认为台资大量进入大陆的主要因素是两岸投资环境的变化,大陆涉外法规、基础设施及整体经济都不断改善,台湾土地、工资、能源均日趋恶化。朱少颜(2003)在分析台湾高科技产业投资大陆时提出大陆高素质科技人才在吸引台商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张传国(2003)从企业形象、市场、成本和文化四方面分析台资企业在大陆经营本土化的内部动因。 单玉丽(2003)总结台商在大陆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地理位置、生产力发展水平、大陆经济发展战略、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及台商投资策略。张冠华(2003b)发现台商投资大陆的大规模行为是从下游劳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开始的,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被动性选择。他还以台湾 IT 产业为例(2003a),提出台湾高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已由过去的成本导向型,转为市场导向型和企业全球布局策略。孙祖培(2004)认为台商投资大陆的主要动因是大陆的吸引力: 大陆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点、大陆是未来世界最大的市场及大陆是东亚整合的关键区域。 朱磊(2004)以 OLI范式为理论框架,通过计量检验认为台商对外投资动因进入以效率寻求型为主的阶段。 台湾产业结构半个多世纪以来有相当大变动。20世纪50年代初年台湾产业结构还是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高出工业10几个百分点,此后10年间却迅速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962年台湾工业产值占GDP比重历史上首次超过农业,并在1986年达到47%的历史最高。此后台湾迅速向后工业社会演进,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骤升,到2002年,台湾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历史上首次超过70%,这一比重甚至高于许多发达经济的水平。虽然台湾目前服务业在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方面数值都大幅超过制造业,但制造业在台湾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却一直无可替代。正是因为台湾制造业的发达,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使台湾在国际分工中占有重要之一席之地。 本书对于了解台湾产业结构、政策和主要企业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大陆企业和有关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地与台湾企业交流交往、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