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就是这样子

古典音乐就是这样子
作者: (日)吉松隆|译者:梁若琦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古典音乐就是这样子
ISBN: 9787550277786

作者简介

梁若琦,毕业于辅仁大学日文系,专职日文秘书,兼职日文翻译。译有《双胞胎》《我的命运》《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等。 吉松隆,享誉世界的日本交响曲作曲家,1953年出生于东京涩谷,1981年以《朱鹭的哀歌》出道,带给现代音乐界很大的冲击。他反对现代音乐的非音乐性,发表多首具独创调性、节奏感以及幻想空间的作品,1998年签约英国CHANDOS唱片公司。除了作曲外,他还非常喜欢画漫画,本书内容有一半都是漫画,全部出自作曲家之手。

内容简介

作曲家的脑结构是什么样的? 只要我一写出交响曲等管弦乐,就会听到有人问 “你的头脑到底是什么结构啊?”我会接着答“这个 嘛……头脑中交响曲的音符就像3D动画,很自然地浮 现出来,加上每天灌溉浇水,这些材料逐渐分裂增生 ,成长起来。就好像胎儿般,足月成熟约需十个月又 十天……”听到我的回答,全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的确,看到多达四十段的管弦乐谱上写满密密麻 麻的音符,一般人大概会觉得这是用谜语、暗号写成 的魔法书。记得我高中那时,一有空就拼命又读又写 乐曲的总谱,一旁偷看我读谱的女同学,竟然对我喊 道:“哇!你真像个外星人!” 嗯!的确就特殊能力而言,也许我比一般人来得 优秀,不过因为我完全不具备其他能力,所以似乎并 非我的脑结构较优,证据就是我可以随性弹奏一些曲 子,但其他像是抒情小品,只要是照着别人写出的乐 谱弹奏,对我来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且,我完全欠缺计算价钱、总结收支、社会常 识等一般理解能力。(正因如此我才能写出交响曲这 种东西吧!)再者,我的记性根本无法储存人的面孔 以及名字。 猫的话就没问题…… 以前我曾经向一位年轻貌美、前来欣赏演奏会的 女性打招呼:“你好!初次见面,请多指教!”她一 听此言立刻瞪着我:“我们已经见过三次面了,每次 见面你都这么说!”当时我又很不识相地补上一句: “抱歉!要是猫的话,我只要见过一次就会记得它的 面孔。”此言一出(那段时间我真的和猫接触比和人 接触要多得多,所以一点也不夸张),她就怒气冲冲 地走了。 可能是我用“手写”要比用“脑记忆”来得有效 ,所以将音符写在乐谱上,或是以电脑作数据管理我 会非常得心应手,不过自己感觉得出默记的能力逐渐 在衰退。 正因如此,那些演员或是表演者很神速地背诵剧 本中的长串台词,站在舞台上及荧幕前演出,对我来 说简直就是神乎其技,特别是在舞台剧中,整整一晚 流畅地说出每一句台词。看着眼前走动的演员们,我 不禁想问:“你们的头脑到底是怎么做的?” 当然要记住所有台词,才能之外更需要努力,不 过对连打电话前才查过电话簿、按键时却想不起电话 号码的我而言,只能惊叹演员们的超强记忆力。 只是这种记忆的能力还是与生俱来的天分居多, 以前我曾经问过钢琴家田部京子小姐:“请问您是如 何背诵协奏曲及奏鸣曲这些长乐曲的?”她回道:“ 用耳朵听大概就可以全部记起来。”惊得我无言以对 。她又说:“小时候只要听过一遍的乐曲,大概立刻 就可以弹出来,根本不需要乐谱,还曾经想过为什么 会有乐谱这种东西?”她简直具有超能力! 记忆力是种才能! 到底演员和钢琴家是如何将剧本及音乐记在脑中 的,尽管因人而异,不过大致可分为“让身体用感觉 来记忆”及“以影像烙印在脑中”这两种类型。 前者为花时间慢慢地以口和手记忆的类型,这是 记忆最基本的方法。不过,花费一段时间后,期待一 切圆满,但在正式演出时突然脑中一片空白,这种挥 之不去的恐怖阴影似乎很难逃离。 反之后者就是专业形象,不管什么大部头乐曲皆 以闭眼指挥闻名于世的卡拉扬大师,他曾言“我翻着 记在脑中的乐谱”。另外那位阿格里奇(Argerich)女 士只要看一眼乐谱,就如拍照般将乐曲记在脑中,立 刻记下弹出全曲。 说到音乐的能力,耳熟能详的就是“绝对音感” ,对演奏家而言“掌握音乐的能力”这点,也许需要 较强的“记忆力”,只不过此能力与生俱来较好,还 是经由努力获得较好?我也不知道。 因此,最后有个问题,以下两人当中哪一位真正 具有音乐的才能? 一、“不擅长背谱,只弹两次三次我没办法记住 !” 二、“背谱?我已经有法宝了!只要来回弹上百 次就可以记住了。” P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