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老去的科学与艺术(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思维与精神治愈系心理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降低风险”到底意味着什么 除了认识寿命同环境因素的广义联系之外,通 过流行病学,我们还能认清具体死因同相关风险因 素之间的关系。用术语来说,这种研究被称为“近 因流行病学”(ProximateCauseEpidemiology)。 以心血管疾病(亦作心脏病)为例,作为世界头号 死亡疾病,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不可谓不广 泛。其为人所熟知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 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和家族病史。你也许会感 到意外,但降低这些风险因素(至少那些可控因素 )有可能降低一个人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尽管效果 不太明显。进一步来说,降低这些风险因素对死亡 几乎产生不了影响。换言之,我们可以改变可能导 致死亡的因素,却无法确凿地延长寿命。好好想想 ,对你而言哪个更重要:是死亡证明最终给出的主 要死因,还是活得健康、活得长寿? 许多降低风险因素的行为都是徒劳无功的。仔 细地翻看庞杂如山的科学证据,我们会清楚地看到 ,死亡的绝对降低率仅有0.5%~2%。换言之,为了 避免可能不会发生的过早死亡,有50到200人需要延 长治疗(大约为期10年)。从现实来说,治疗高血 压这样的干预行为也许能把一个正常人罹患中风或 心脏病的风险从5%降低到3%,而这2%的降低却需要 花费5~10年的时间。 媒体所灌输的信息容易使我们对风险因素控制 心生困惑。绝对危险减少(Absolute Risk Reduction),即风险底线和以干预获得的风险降低 之间的差距才是真正重要的。但是,临床研究和媒 体总是鼓吹相对危险减少(Relative Risk Reduction),即你的风险降低的百分比。在上述治 疗高血压的例子中,绝对风险从5%降低到3%,可能 相当于相对风险降低40%。哪一种说法听上去更有说 服力:“我们能够把你罹患中风或心脏病的风险降 低40%”还是“我们能把你罹患中风或心脏病的绝对 危险降低2%(或者1/50)”?在数学意义上,这两 种说法是等值的。 你还是不能长生不死 尽管近来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但是死亡率 还是亘古不变的100%——每个人都会死亡(千年来 保持得极为稳定)。尽管人有机会活到很大年纪, 但却不可能长生不老。死亡的宿命无法避免,这也 说明生命旅程的本质比其长度更重要。值得庆幸的 是,大量科学证据表明,人们可以极大地影响生命 的质量,也可以左右自身衰老的速度。 现代预防式保健的目标是通过降低早逝的概率 来延长寿命。这对尚有几十年寿命的年轻人而言当 然很有道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早逝” 的定义就越来越成问题,并且最终会因为难免一死 而变得没有意义。我认为,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 预防的目的应该从尽可能延长寿命转移到维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