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简介
王国轩,1939年生,黑龙江省兰西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中华书局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儒藏》总编纂,北京大学《儒藏》中心审定专家,曾兼任《中国哲学史研究》副主编,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与学术委员,《儒学百科全书》编委并撰稿人之一,著名古籍整理和哲学史研究学者。 王秀梅女士,编审,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编辑。曾编辑出版众多质量上乘的文史书籍。曾为中华书局写作中华经典藏书《诗经》、中华大字经典《诗经》、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诗经》等多部著作,不仅有非常好的读者反馈和市场表现。
内容简介
这一篇讲了孔子为官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说孔子为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孔子这时为官事迹,虽说散见《左传》、《礼记·檀弓上》、《史记·孔子世家》,但都没有本书详细。为官中都宰时,孔子制定礼仪,培育厚朴风俗,使社会养老爱幼,男女有别,死葬有制。受到定公重视,孔子升为司空。在管理土地上,先是辨别土地性质,看哪种土地适合种植哪种植物,这说明我们先人早已有了耕种经验。孔子做司空的第二件事,就是坚守礼制,说服权臣,使鲁昭公墓葬与先祖之墓合而为一。孔子为大司寇,制定了法律,但因风俗美善,竟没有奸诈犯法之民。第三件事是夹谷之会,孔子在会中占尽风光。“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是警世名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这是华夷之辨。至于斩侏儒,似和儒家思想不符。孔子还建议鲁定公隳毁了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大夫不合礼法的都邑,使鲁国的君权得到加强。夹谷之会,见于《左传》、《穀梁传》、《史记·孔子世家》。隳三都,见于《左传》、《公羊传》。《左传》无斩侏儒记载。《穀梁传》说“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旧注说“欲嗤笑鲁君”,所以遭到斩首。可供参考。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1)。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2)。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3),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4)。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谓孔子曰(5):“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6),乃别五土之性(7),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8),孔子沟而合诸墓焉(9)。谓季桓子曰(10):“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11),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 (1)中都:鲁邑,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宰:一邑长官。 (2)器不雕伪:器物无文饰雕画,不作伪。 (3)椁(guǒ):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4)不封:不聚土以起坟,因山丘为坟,无需聚土建坟。不树:坟周边不种松柏。 (5)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 (6)司空:主管工程、制造和手工业的官。 (7)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坟衍指肥沃平旷的土地。原隰指广平低湿的土地。 (8)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鲁昭公二十五年,昭公讨伐季平子,失败流亡于晋,死于晋地乾侯。季平子于鲁定公元年秋天把昭公葬于鲁先君陵寝墓道以南,不使与先君合葬,是一种贬斥行为。季氏,鲁桓公之子季札的后代,一直是鲁国权臣。此指季平子。 (9)沟:挖沟。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10)季桓子:季平子之子。 (11)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 【译文】 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死人装敛,棺木厚四寸, 这一篇讲了孔子为官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说孔子为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孔子这时为官事迹,虽说散见《左传》、《礼记·檀弓上》、《史记·孔子世家》,但都没有本书详细。为官中都宰时,孔子制定礼仪,培育厚朴风俗,使社会养老爱幼,男女有别,死葬有制。受到定公重视,孔子升为司空。在管理土地上,先是辨别土地性质,看哪种土地适合种植哪种植物,这说明我们先人早已有了耕种经验。孔子做司空的第二件事,就是坚守礼制,说服权臣,使鲁昭公墓葬与先祖之墓合而为一。孔子为大司寇,制定了法律,但因风俗美善,竟没有奸诈犯法之民。第三件事是夹谷之会,孔子在会中占尽风光。“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是警世名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这是华夷之辨。至于斩侏儒,似和儒家思想不符。孔子还建议鲁定公隳毁了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大夫不合礼法的都邑,使鲁国的君权得到加强。夹谷之会,见于《左传》、《穀梁传》、《史记·孔子世家》。隳三都,见于《左传》、《公羊传》。《左传》无斩侏儒记载。《穀梁传》说“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旧注说“欲嗤笑鲁君”,所以遭到斩首。可供参考。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1)。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2)。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3),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4)。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谓孔子曰(5):“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6),乃别五土之性(7),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8),孔子沟而合诸墓焉(9)。谓季桓子曰(10):“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11),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 (1)中都:鲁邑,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宰:一邑长官。 (2)器不雕伪:器物无文饰雕画,不作伪。 (3)椁(guǒ):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4)不封:不聚土以起坟,因山丘为坟,无需聚土建坟。不树:坟周边不种松柏。 (5)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 (6)司空:主管工程、制造和手工业的官。 (7)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坟衍指肥沃平旷的土地。原隰指广平低湿的土地。 (8)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鲁昭公二十五年,昭公讨伐季平子,失败流亡于晋,死于晋地乾侯。季平子于鲁定公元年秋天把昭公葬于鲁先君陵寝墓道以南,不使与先君合葬,是一种贬斥行为。季氏,鲁桓公之子季札的后代,一直是鲁国权臣。此指季平子。 (9)沟:挖沟。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10)季桓子:季平子之子。 (11)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 【译文】 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死人装敛,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早先,季平子把鲁昭公葬在鲁国先君陵寝的墓道南面,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沟把昭公的陵墓与先君的陵墓圈连到一起。孔子对季桓子说:“令尊以此羞辱国君却彰显了自己的罪行,这是破坏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掩盖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 之后,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也派不上用场,没有犯法的奸民。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早先,季平子把鲁昭公葬在鲁国先君陵寝的墓道南面,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沟把昭公的陵墓与先君的陵墓圈连到一起。孔子对季桓子说:“令尊以此羞辱国君却彰显了自己的罪行,这是破坏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掩盖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 之后,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也派不上用场,没有犯法的奸民。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藏书”丛书。自2006年推出第一辑开始,累计销售上千万册,销售码洋突破1.6亿元,成为广大读者阅读学习国学经典名著的主要版本。 为适应时代、市场及广大读者的需求,经过认真调研,中华书局决定推出升级版,从原来的50种调整为60种,其中增补的新书都是堪称经典的名著,其中既有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名著,也有适合广大师生教学阅读的重要作品。相信书店、读者会更加喜欢升级版的“中华经典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