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138篇经典杂文(最新版)

影响孩子一生的138篇经典杂文(最新版)
作者: 吴标
出版社: 安徽人民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7.30
折扣购买: 影响孩子一生的138篇经典杂文(最新版)
ISBN: 978721203828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偶读罗素所著《结婚与道德》,第五章讲中古时代思想的地方,有这 一节话: “那时教会攻击洗浴的习惯,以为凡使肉体清洁可爱好者皆有发生罪 恶之倾向。肮脏不洁是被赞美,于是圣贤的气味变成更为强烈了。圣保拉 说,身体与衣服的洁净,就是灵魂的不净。虱子被称为神的明珠,爬满这 些东西是一个圣人的必不可少的记号。”我记起我们东方文明的选手故辜 鸿铭先生来了,他曾经礼赞过不洁,说过相仿的话,虽然我不能知道他有 没有把虱子包括在内,或者特别提出来过。但是,即是辜先生不曾有什么 颂词,虱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位置也并不低,不过这似乎只是名流的装 饰,关于古圣先贤还没有文献上的证明罢了。晋朝的王猛的名誉,一半固 然在于他的经济的事业,他的捉虱子这一件事恐怕至少也要居其一半,到 了二十世纪之初,梁任公先生在横滨办《新民丛报》那时有一位重要的撰 述员,名叫扪虱谈虎客,可见这个还很时髦,无论他身上是否真有那晋朝 的小动物。 洛威博士是旧金山大学的人类学教授,近著一本很 有意思的通俗书《我们是文明么》,其中有好些可以供我们参考的地方。 第十章讲衣服与时装,他说起十八世纪时妇人梳了很高的髻,有些矮的女 子,她的下巴颏儿正在头顶到脚尖的中间。在下文又说道:“宫里的女官 坐车时只可跪在台板上,把头伸在窗外,她们跳着舞,总怕头碰了挂灯。 重重扑粉厚厚衬垫的三角塔终于满生了虱子,很是不舒服,但西欧的时风 并不就废止这种时装。结果发明了一种象牙钩钗,拿来搔痒,算是很漂亮 的。”第二十一章讲卫生与医药,又说到“十八世纪的太太们头上成群地 养虱子。”又举例说明道: “一三九三年,一法国著者教给他美丽的读者六个方法,治她们的丈 夫的跳蚤。一五三九年出版的一本书列有奇效方,可以除灭跳蚤,虱子, 虱卵,以及臭虫。”照这样看来,不但证明“西洋也有臭虫”,更可见贵 夫人的青丝上也满生过虱子。在中国,这自然更要普遍了,褚人获编《坚 瓠集》丙集卷三有—篇《须虱颂》,其文日: “王介甫王禹玉同伺朝, 见虱自介甫襦领直缘其须,上 顾而笑,介甫不知也。朝退, 介甫问上笑之故,禹玉指以 告,介甫命从者去之。禹玉 日,未可轻去,愿颂一言。介 甫日,何如?禹玉日,屡游相 须,曾经御览,未可杀也,或 日放焉。众大笑。”我们的荆 公是不修边幅的,有一个半个 小虫在胡须上爬,原算不得是 什么奇事,但这却令我想起别 一件轶事来,据说徽宗在五国 城,写信给旧臣道:“朕身上 生虫,形如琵琶。”照常人 的推想,皇帝不认识虱子,似乎在情理之中,而且这样传说,幽默与悲震 混在一起,也颇有意思,但是参照上文,似乎有点不大妥帖了。宋神宗见 了虱子是认得的,到了徽宗反而退步,如果属实,可谓不克绳其祖武了。 《坚瓤集》中又有一条“恒言”,内分两节如下: 张磊塘善清言,一日赴徐文贞公席,食鳗鱼蝗鱼。厄人误不置醋。张 云,仓皇失措。文贞腰扪一虱,以齿毙之,血溅以上。张云,大率类此。 文贞亦解颐。 清客以齿毙虱有声,妓哂之。顷妓亦得虱,、以添香置炉中而爆。客顾 日,熟了。妓日,愈于生吃。 这一条笔记是很重要的虱之文献,因为他在说明贵人清客妓女都有 扪虱的韵致外,还告诉我们毙虱的方法。《我们是文明么》第二十一章 中说: “正如老鼠离开将沉的船,虱子也会离开将死的人,依照冰地的学 说。所以一个没有虱子的爱斯基摩人是很不安的。这是多么愉快而且适意 的事,两个好友互捉头上的虱以为消遣,而且随复庄重地将它们送到所有 者的嘴里去。在野蛮世界,这种交互的服务实在是很有趣的游戏。黑龙江 边的民族不知道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可以表示夫妇的爱情与朋友的交谊。 在亚尔泰山及南西伯利亚的突厥人也同样的爱好这个玩艺儿。他们的皮衣 里满生着虱子,那妙手的土人便永远在那里搜查这些生物,捉到了的时 候,咂一咂嘴儿把它们都吃下去。拉得洛夫博士亲自计算过,他的向导在 一分钟内捉到八九十匹。在原始民间故事里多讲到这个普遍而且有益的习 俗,原是无怪的。”由此可见普通_般毙虱法都是同徐文贞公一样,就是 所谓“生吃”的,只可惜“有礼节的欧洲人是否吞咽他们的寄生物查不出 证据”,但是我想这总也可以假定是如此罢,因为世上恐怕不会有比这个 更好的方法,不过史有团文,洛威博士不敢轻易断定罢了。 但世间万事都有例外,达里自然也不能免。佛教反对杀生,杀人是四 重罪之一,犯者波罗夷不共住,就是杀畜生也犯波逸提罪,他们还注意到 水中土中几乎看不出的小虫,那么对于虱子自然也不肯忽略过去。《四分 律》卷五十《房舍键度法》中云: “于多人住处拾虱弃地,佛言不应尔。彼上座老病比丘数数起弃虱, 疲极,佛言应以器,若磊,若动贝,若敝物,若绵,拾著中。若虱走出, 应作筒盛。彼用宝作筒,佛言不应用宝作简,听用角牙,若骨,若铁,若 铜,若铅锡,若竿蔗草,若竹,若苇,若木,作筒,虱若出,应作盖塞。 彼宝作塞,佛言不应用宝作塞,应用牙骨乃至木作,无安处,应以缕系着 床脚里。”小林一茶(1763-1827年)是日本近代的诗人,又是佛教徒, 对于动物同圣芳济一样,几乎有兄弟之爱,他的咏虱的诗句据我所见就有 好几句,其中有这样一首,曾译录在《雨天的书》中,其词日: 捉到一个虱子,将它掐死固然可怜,要把它舍在门外让它绝食,也觉 得不忍,忽然想到我佛从前给与鬼子母的东西,成此。 “虱子啊,放在和我味道一样的石榴上爬着。” (注,日本传说,佛降伏鬼子母,给与石榴实食之,以代人肉,因石 榴实味酸甜似人肉云。据《香子母经》说,她后来变为生育之神,这石榴 大约只是多子的象征罢了。) 这样的待遇在一茶可谓仁至义尽,但虱子恐怕有点觉得不合适,因 为像和尚那么吃净素他是不见得很喜欢的。但是,在许多虱的本事之中, 这些算是最有风趣了。佛教虽然也重圣贫,一面也还讲究——这你作清洁 未必妥当,或者总叫作“威仪”罢,因此有些法则很是细密有趣,关于虱 的处分即其一例,至于一茶则更是浪漫化了一点罢了。中国扪虱的名士无 论如何不能到这个境界,也决做不出像一茶那样的许多诗句来,例如—— 喂,虱子呵,爬罢爬罢,向着春天的走向。 实在译不好,就此打住罢——今天是清明节,野哭之声犹在于耳,回 家写这小文,聊以消遣,觉得这倒是颇有意义的事。P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