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2插图本)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2插图本)
作者: 编者:中华书局编辑部|责编:宋志军//娄建勇//林玉萍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85
折扣购买: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2插图本)
ISBN: 978710107380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有大学吗? 太学就是古代的大学。据《大戴礼记·保傅》记载, 我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太学的设置。《汉书·贾山传 》记载,西汉初期,贾山曾上书汉文帝,提出“定明堂, 造太学,修先王之道”的主张。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4) ,经公孙弘建议,设立了博士弟子官五十人,复其身,并 通过考试劝以官禄,这样便产生了博士弟子课试的制度。 由于这些人的学习之地称之为太学,故他们又叫太学生。 博士弟子入仕所经由之考试称之为射策(一种抽签考试) ,分为甲乙两科,凡受业弟子“一岁辄课”,能通一艺以 上即可以授官。特别优秀者则被破格录用,不合要求者“ 辄罢之”。后来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汉昭帝时期仅有一 百人,汉宣帝时期,也才有二百人,汉元帝时期则增至一 千多人,到汉成帝末年则增加到三千人。东汉的太学设置 于建武五年(29),当时建有长十丈、广三丈的内外讲堂 。汉顺帝时期又进一步扩建,当时的太学有二百四十房、 一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期,太学生最多时达三万多名 。魏晋以后,由于长期战乱,学校时兴时废。而当时的士 大夫也大都消极避世,潜心于黄老之学,学校已经名存实 亡。晋咸宁年间,又兴太学,每每是国子学与太学并立。 南朝时期,国子生(或国子礼生)经射策达明经标准的授 官,又成为明经,而以梁代最为典型。唐朝以后的历代封 建皇朝,大都在中央设置太学,作为传授儒家经典的高等 学府。 什么是三舍法? 三舍法主要包括宋朝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和明代 实行的“监生拔法”,是科举时代学校考试的两种典型制 度。三舍法又称为三舍考选法,或称之为三舍选察升补法 ,是北宋熙宁兴学时创立的一种学校升级制度。这一制度 开始于熙宁四年(1071)。其办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 、“内舍”、“上舍”三级,学生依据成绩的优劣依次升 舍,至上舍上等最优,则取旨授官。始入太学者进外舍; 肄业一年,考试合格者升内舍;内舍生学习满两年,考试 合格者生上舍;上舍生学习满两年,举行考试,其手续与 科举考试中的省试方法相同,取得上等者授予不等的官职 ,考试中、下等者分别参加殿试和省试。至明朝,这一制 度演变为监生拔法。监生拔法,又称监生授历法或监生历 事,开始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规定国子监生毕业正 式任职前,必须先到政府部门实习,据其“勤”、“惰” 表现分为上、中、下三级。至建文帝时期,又规定“上等 选用,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学校与科举入仕虽有区 别,但二者的基本原理则是相同的,即它们都遵循着“学 而优则仕”的原则,是靠考试成绩来取得官位的。 我国古代有教授吗? 众所周知,教授是如今大学教师职务的最高级别。我 们也常常把那些学问高的人尊称为教授。不少人都以为教 授这个词源于西方的professor,实际上,教授一词在中 国古已有之,是一种学官的名称。 教授,原为传授学业之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有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