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上下)
作者简介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均为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生平不详,不见于文献记载。《古文观止》是他们为其学生选编的教材,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内容简介
左传 周郑交质 隐公三年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③。王子狐为质于郑④,郑公子忽为质于周⑤。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⑥。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⑦;秋,又取成周之禾⑧。周、郑交恶⑨。 注释: ①平王卿士:周平王的执政大臣。 ②王贰于虢(guó):此处指周平王不愿令郑庄公独大,便将权力分给虢,来平衡周王室的权力。贰:属。虢:西虢公。 ③交质:将人质交换。 ④王子狐:周平王之子。 ⑤公子忽:郑庄公之子。 ⑥畀(bì):给。 ⑦祭(zhuài)足:郑大夫,字仲,又被叫做祭仲。温:周王室所属土地,现河南温县。 ⑧成周:周之东都。 ⑨交恶(wù):彼此怨恨,此处指关系变坏。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前后担任周平王的执政大臣,平王又任用了虢公兼管朝政。庄公对平王埋怨,平王说:“此事无中生有。”于是,周王朝与郑国将彼此人质交换:周平王之子王子狐以人质身份去郑国,郑庄公之子公子忽以人质身份去周国。平王逝世后,周王朝想将国事交予虢公。四月,郑祭足带领兵队将周国所属地温地的麦子割掉;秋天,又将成周的谷子割掉。周王朝和郑国关系开始变坏。 君子曰:“信不由中①,质无益也。明恕而行②,要之以礼③,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④,蘋、蘩、蕰藻之菜⑤,筐、筥、锜、釜之器⑥,潢汙、行潦之水⑦,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⑧,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⑨,昭忠信也⑩。” 注释: ①中:心中。 ②明恕:严明宽恕。 ③要(yāo):束缚。 ④沼:水池。沚:水里陆地。毛:原指草,此处为植物。 ⑤蘋(pín):四叶菜,草本植物,生于浅水中。蕰:水草。藻:聚生藻类。 ⑥筐:竹编方形容器。筥:竹编圆形容器。锜:有脚的炊具。釜:无脚炊具。 ⑦潢汙huáng wū:积水停滞。行潦hánglǎo:沟里的水。 ⑧羞:献。 ⑨《风》:《诗经·国风》。《采蘩》、《采蘋》:出自《召南》。描述妇女采摘祭祀野菜的画面。《雅》:《诗经·大雅》。《行苇》、《泂酌》:出自《生民之什》,前者为祝酒词,歌颂尊老和睦;后者提倡对人友好真诚。 ⑩昭:表现。 译文: 君子说:“信任不出自于心中,就算把人质交换也没用。从对方角度考虑之后再行动,再以礼仪进行约束,就算没有人质,又有谁能挑拨呢?要是彼此相信,彼此谅解,那山沟水塘的杂草,四叶菜、白蒿、水草还有那些藻类植物,和方筐、圆筐、有脚、没脚的炊具,甚至于地面上的积水,就能为鬼神祭拜,向王公供奉;再说君子创建两国间的信任,遵照礼仪做事,哪里又用得上人质呢?《诗·国风》中有《采蘩》、《采蘋》两篇文章,《雅》中有《行苇》、《泂酌》两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来讲述忠诚与信任的。” 石碏谏宠州吁 隐公三年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②。又娶于陈③,曰厉妫,生孝伯,蚤死④。其娣戴妫生桓公⑤,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⑥。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注释: ①卫庄公:名扬。卫:国名,都城在现今河南淇县。齐:国名,都城在现今山东临淄。东宫:太子住所,此处指太子。得臣:齐庄公太子。 ②《硕人》:出自于《诗经·卫风》,据说是对庄姜进行赞扬的。 ③陈:国名,都城在现今河南淮阳。 ④蚤:通“早”。 ⑤娣:古时对妹妹的称呼。 ⑥嬖(bì)人:地位低下却备受宠爱的人,此处指卫庄公宠妾。 译文: 卫庄公娶齐太子得臣妹妹为妻,她之后被叫做庄姜,庄姜貌美却没有儿子,卫国人为其做了一篇《硕人》。庄公又将陈国女子娶为姬妾,她被叫做厉妫,生了孝伯,很早便去世了。厉妫同父妹妹戴妫生下桓公,庄姜把他视作儿子。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生的儿子,备受庄公宠爱,还喜欢摆弄武器,庄公一点儿都不反对,庄姜却非常讨厌他。 石碏谏曰①:“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②,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③。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④,鲜矣⑤。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⑥,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⑦?”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⑧。 注释: ①石碏(què):卫国大夫。 ②义方:有关义的准则与道理。 ③阶之为祸:一步步导致灾祸。阶,阶梯,此处为动词,引导。 ④眕(zhěn):不轻易行动。 ⑤鲜(xiǎn):少。 ⑥君人者:统治者,此处指君王。 ⑦无乃不可乎:可能不行吧?无乃:可能,难道,用于反问句,意为不以为意。 ⑧老:辞掉官职,告老还乡。 译文: 石碏向庄公劝说道:“听说,疼爱儿子,应教导他道义与规矩,不让他走上歪路。骄傲,奢靡,放纵,不思进取是往歪路上偏移的开始。这四个恶习出现的原因是过度的宠爱,过度的赐赏。您打算让州吁定为太子,就将他定下;要是没有,就会让他走向灾祸。被宠爱而不骄傲,骄傲却对地位变低而安心,地位变低心中没有埋怨,埋怨却能让自己忍住,这种人是非常少的。况且低贱阻碍尊贵,年少欺负年长,远离替代亲密,新人压住故人,弱小欺负强壮,邪淫阻坏正义,此六种是违背了理义。君主仁慈,臣子履行,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兄长关爱,弟弟尊重,此六种是顺应理义。将六种顺应摒弃,模仿六种违背,这会加速灾祸。作为天下百姓的国君,一定要将灾祸消除,现在却令灾祸加速,恐怕不行吧?”庄公没有听进去。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关系亲密,石碏制止他,他不听劝。庄公去世后,桓公登位,石碏便辞退还乡了。 臧僖伯谏观鱼 隐公五年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①。 注释: ①公:此处指鲁隐公。 译文: 鲁隐公五年时的春天,他计划去棠地观赏捉鱼。 臧僖伯谏曰①:“凡物不足以讲大事②,其材不足以备器用③,则君不举焉④。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⑤。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⑥,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⑦,入而振旅⑧,归而饮至⑨,以数军实。昭文章⑩,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1.畅销300余年的优秀的古文选本 《古文观止》这一书名意即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不可否认《古文观止》是古文的最好选本。《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巨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它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是读者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 2.题材极其广泛的古文选本 《古文观止》冲破了骈散之分的束缚,不仅选散体古文,对于骈体古文之精华也没有忽略。《古文观止》还突破了以前文选不收经史的传统,收录了《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等经史中的文章。 3.富含纯正的国学养分 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典范文章浩如烟海,《古文观止》所收散文皆是上乘之作,均为历代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人生经验以及宇宙哲理。 4.中学教材,高考选文非常多的古文选本 《古文观止》是古文的巅峰选本,也是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古文选本。目前高考语文考试改革越来越重传统文化考查,《古文观止》是中学生提高古文素养的智慧之选。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对古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