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青少版)

孝道(青少版)
作者: 林文雄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孝道(青少版)
ISBN: 9787510425349

作者简介

和众多优秀的潮商一样,他勤奋、务实,靠自己的双手把小生意做大,把小企业做强。今天的他所投资的企业涉及房地产开发、国际贸易、钢材制造和加工、生物科技、矿产开发、金融资产投资管理等等,产业辐射到深圳、北京、云南、揭阳、澳门等地,在业界享有很好的口碑。 和一般的潮商不一样的是,他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学精髓的传播,孝道是他内以修身的原则,传播善德知识、传递积极能量、传授传统智慧,是他在商海历练之后的觉悟,秉承着“慈悲为怀、行善为乐”的信念,他希望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得到有益的教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容简介

《礼记》中的孝——人格形成的路径 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 人情而已矣。 ——《札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它 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 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其中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礼记》主要记载和 论述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 身做人的准则。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 哲学、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精华。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经”的解说是“传”或“记”,《 礼记》也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与(《仪礼》、《周礼》 合称“三礼”。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把它们合称为“四书”,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四书五经就是这样来的。 前面我们说过,《礼记》是一部儒学杂编,从这部书里可以看到儒家对 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著名的“大同世界”的构想 就出自《礼记·礼运》中这一段描述。 《礼记》中也有不少篇章是讲修身做人的,像《大学》、《中庸》、《 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学记》专讲教育理论;《 乐记》讲音乐理论;《曲礼》、《少仪》、《内则》等篇则记录了许多生活 上的细小仪节,从中可以了解古代贵族家庭成员间彼此相处的关系。 记述丧祭内容的篇章占《礼记》很大的比重。这类文字虽琐碎、难懂, 却是学者们了解先秦文化的重要资料。《礼记》中还有不少专篇是探讨各种 礼仪制度的深意的,例如《昏义》一开始就解释了为什么要重视婚礼,之所 以要在家长主持下完成一套隆重礼节,是因为婚礼将密切两个家族的关系。 结婚是家族中一件庄重的事,不仅仅涉及两个人的幸福。先秦时“昏礼不贺 ”,是因为结婚后的传宗接代意味着新陈代谢,虽然新的生命即将孕育诞生 ,但也意味着祖辈的生命将会终结,身为后辈,不能无所感伤。 孔子生活在一个非常讲究“礼”的时代,人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 ,坐的朝向、与人说话的态度、看望生病的朋友时应该站的方位都有明确的 礼制规定,而孝是“礼”的重要内容,更是规定得细致入微。但在这样一个 时代,人们受到各种各样的道德约束和舆论压力,还是有许多人不懂得孝的 真实含义。 于是,孔子就把赡养双亲与犬马相比,人养犬马以供消遣和使唤,说明 了只做到养不是孝,更重要的是有一份孝敬的心意。正如《弟子规》中所说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礼记》是一本专门记礼的书,却同样有着丰富的孝道思想,阐述了礼 与孝的关系。 首先,从其产生来看,礼与孝均是中国伦理史上出现较早的观念,而且 ,二者均是与祭祀活动相互依凭、相伴而生的。 一方面,礼体现孝,教人以孝,另一方面,祭礼、丧礼等又是从孝之自 然亲情中产生出来的,祭礼、丧礼所表现出来的孝道意义,亦皆出自人的自 然亲情。 其次,二者在强调“敬”这一点上,其精神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孝的第 一要义是子对亲之爱,子对亲之爱必须包含并体现出敬,不表现为敬的爱就 不是处于下位的儿子对父亲的爱了。也就是说,亲与尊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爱亲须以父子上下尊卑有序为前提。 《礼记》中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提出了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步骤,这些思想一 直流传到今天。 《礼记》中的孝道思想涵盖面也非常广,既论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 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总体与 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微观具体论述。 《礼记》或早于或与《孝经))为同时代之作品,内容上(《孝经》相似 于《礼记》之处较多,但作为专门论孝的文篇,《孝经》在系统性、易于传 播推广方面要优于《礼记》。 《孝经》不足两干字,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玄宗御注等使得普通百 姓都有机会接触到它,而《礼记》只能影响有一定儒学文化修养的读书人。 《礼记》中孝行部分则融于《二十四孝》、《弟子规》、《女儿经》等诸多 童蒙与家训之书而得以流传,长期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因此我们不可低估《 礼记》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力。 玄宗御注:“注”指的是对经书做注解,将古代用字中难懂的地方说明 一下。后来,由于时代变迁,“注”也变得难懂,或者是含义深邃难解,于 是就有了“疏”,即对“注”的解释。唐代皇帝玄宗李隆基亲自为《孝经》 作注,并命元行;中作疏,颁行天下。 《二十四孝》中的孝——动人的亲情经典 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 ——《百孝经》 《二十四孝》是青少年必读的蒙学读本,它主要讲述二十四个孝子行孝 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把尽孝表现得淋漓尽致且感人肺腑,进而将孝道精神 发扬光大。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作者是元代的郭居敬,也有 人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和《孝经》、《女孝经》在思想 上进行教化的方式不同,《二十四孝》是从历代孝子中选择二十四位行孝的 故事集而成。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