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都喜欢的语文课(大教育书系)

孩子们都喜欢的语文课(大教育书系)
作者: 常丽华 著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孩子们都喜欢的语文课(大教育书系)
ISBN: 9787570229949

作者简介

常丽华,全国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小学全课程教育体系主创人之一,全课程读本主编,北京赫德学校小学部校长,2009年《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获得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著有《24节气诵读古诗词》等,在全国小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内容简介

自序 1987年的那个暑假,当我得知自己竟然被一所师范学校录取时,大哭了一场。那时候,我胆小到无法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只喜欢一个人读书、写日记;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但要成为一名老师,在我看来,却是一件极为恐怖的事情。 因为,我内向、胆怯又自卑,无法想象自己站在讲台上会是什么样子。 可是,当我真站在讲台上,却发现除了做老师,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更吸引我。孩子们给了我力量,和他们在一起,我变得活泼、轻松又自如。重要的是,孩子们让我看到了最好的自己。 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工作,恰巧又是他最喜欢的,这是最幸福不过的事。 我爱极了我的教室。关上门,教室就是一个安全、自由的王国,我和孩子们能想到的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可以在教室里成为可能。我会有狼狈、疲倦、茫然的时候,却从未想过离开。因为只有在教室里,我的心才会安定。 慢慢地,我有了自己很朴素的理想:让我的生命和遇到的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 教室,就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 2004年9月,我从一年级开始带一个班,一带就是五年,并得到原新教育研究中心干国祥老师和马玲老师的帮助。那五年,我带着孩子们读了几百本书,去过很多地方游学,经历了完整的“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课程,最终,孩子们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我的教室被评为“新教育十佳教室”。 但是,总有遗憾。课程不成熟,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也远远不够。教育到最后,无非是守着一颗仁心。我经常反躬自问:那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有没有在我们共同的教室里开出他生命自性的花朵? 我不敢回答。 所以,2009年9月,我又从一年级开始,把教室命名为“小蚂蚁教室”,和他们经历了三年最为难忘的旅程。干国祥老师和马玲老师持续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受益良多。和我共同走过这三年的,还有数学老师杨红芬,音乐老师崔晓梅,我们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每天早晨,我们都在音乐和诗歌中开始一天的学习——这是我们的晨诵课程。一、二年级,我们诵读了大量有趣的童谣和优美的儿童诗。三年级,我们开始浩浩荡荡的古诗词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跟随着二十四节气,走进唐诗宋词,走进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化,从根本上塑造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每个学期,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习语文课本,大部分时间阅读经典。一、二年级时,大量的绘本和桥梁书,以及极富挑战的安徒生童话课程,引发了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们在大量童话、小说的阅读中,完成阅读的自动化。写作跟随着阅读和生活,孩子们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孩子们拥有的读写能力,让他们在考试中赢得高分。 每个学期末的童话剧,在崔晓梅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在舞台上演绎的精彩故事,令人骄傲。三年级结束时,新教育年会在我们当地召开,上千人的会场里,全班孩子演出的《绿野仙踪》,被很多老师评价为“一场堪称专业的演出”。三年以来,孩子们全员参与演出了六场童话剧,这是一个让孩子们飞扬起来的舞台。 每个学期的旅行课程,也是孩子们最盼望和向往的。天气好的周末,我们都会拿出一天时间去爬山。每个长假,都会有远途旅行:威海的野生动物园,杭州的西湖,婺源的油菜花,南京的乌衣巷和梅花,北京的长城……2010年国庆节,我们一起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孩子们穿着班服走在世博园里时,也是世博园最独特的风景……游学带给孩子们的,是对大自然的爱,是开阔的视野,是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智慧,是“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这样的教室,这样的生活,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也看到了自己和团队的力量——虽然遗憾很多,力不能及的地方也很多,但我们始终兴致勃勃地往前走着。 虽然只有三年的时间,但孩子们良好的精神气质和一颗爱学习的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蚂蚁”们进入中学后所表现出来的目标感和自信心,是对我们共同生活最好的回馈。 2012年9月,我来到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这是一所刚刚诞生的学校,是以深度变革为万众所瞩目的北京十一学校的第一所直属分校。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聘请李振村担任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他希望李振村校长带领大家开创出一条新的小学课程之路。 李振村基于自己几十年的小学教育思考和探索的积累,提出了“全课程”教育理念,带着我们做了一年的课程准备。2013年9月,“全课程”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正式起航。我又从一年级开始带了一个班,还是命名为“小蚂蚁教室”。 全课程首先是一套理念系统: 孩子是所有课程的终极目标。每一个孩子,不应该被贴上标签,而应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个孩子全面地发展,拥有成就和尊严。这就是全课程的育人目标——“全人”。 知识需要被重新定位。知识不应该是零碎的、肤浅的,而是整体的、系统的;每一门学科,不应该孤立在自己的学科框架内,而应该经由生活发生丰富的多项链接,构成完整的体系,服务于生命的成长。 学习需要被重新定义。学习不应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主动探究的、有过程体验的。好奇心要始终伴随学习的过程。 课程设计要面向未来。未来,需要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工作者,我们就不应该只守着自己学科的大门,而要打通学科壁垒,在跨学科中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全课程也是一套资源系统: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线,以部编教材的学习为抓手,同时又以“大主题+跨学科”为原则提供学习资源,给孩子更为真实、丰富、有趣的学习生活。 全课程还是一套方法论:李振村校长提出的“全脑,全身,全息,全时空”成为全课程的基本学习方式。学习应该突破教材的围墙,突破教室的围墙,突破校园的围墙,跟整个社会、自然联系起来。 在孩子最需要安全感的一、二年级,李校长提出了“包班制”的形式。 包班制,不是一个老师教所有学科,而是强调所有老师的教学要围绕这间教室的生活展开,所有老师眼里看到的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人。班主任是教室的CEO,负责教室的生态建设。同时,“大主题+跨学科”的学习形态,为教室生活的构建,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老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提供了框架。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从一年级开始重新包班,做班主任。 和我一起包班的赵秀秀老师,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我面临的挑战很大,一方面研发课程,一方面实践课程。我的教室里常年架着摄像机,课堂每天都是开放的。我能感受到自己每天都在突破和创造,孩子们也因此非常喜欢语文课。 我和北京的这群“小蚂蚁”们共同走过了四年的时间。写这篇序言时,正是2021年的春节。孩子们已经在读八年级了。秀秀给我的新年祝福中说:“常老师,我们的‘小蚂蚁’可棒了,阳光、开朗、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我现在才发现,小学一、二年级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你知道吗?小燊啊,数学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呢。” 小燊!我给秀秀发回去一句话:“小燊啊,如果说我要生气、失态、发火之类的,大概率都是因为他!” “但是他知道,你非常爱他。”秀秀回复一句。 对教育理解力极高的秀秀,知道一、二年级的重要性。所以,这本书,我介绍了一、二年级的课程。我们经常听说,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分水岭,一、二年级成绩好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倒退了。这是一个误解。首先,成绩和能力不能画等号,低年级的成绩很多时候是假象。其次,三年级学业能力跟不上,不是三年级的问题,根源出在一、二年级。就语文来说,如果低段就是教识字、写字和读课本,学习和生活脱离,智力背景没有构建起来,思维品质没有培养起来,学习动机没有建立起来,生命的丰富性缺失,到了三年级,就出现了学业落后的情况。就数学来说,90%的知识,根都在一年级。比如三年级的“倍”,就是一年级比多少的特例;二年级的乘法,就是一年级加法的特例。一、二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根基,无论是心理发展,还是智力发展。 过年期间,我也收到了在中学做老师的辰妈的短信: 孩子们长大了,各自有了各自的样子。辰真是皮得很,各种状况不断,但是也看得出,他具有强烈的独立思考的愿望。他对理科的偏好很明显,但是作文不弱,还是当年“小蚂蚁班”的基础,很有想象力……他们还会继续成长,有自己各自的圈子和个性,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您的“小蚂蚁”…… 那一刻,忍不住眼眶一酸。 孩子们四年级结束时,也就是2017年8月,我到了北京朝阳区赫德学校,参与学校创建,做小学部中方校长,让全课程能惠及更多的孩子。 这期间,李振村校长任赫德集团学校的总督学,在他的带领下,全课程不断迭代升级,已经到了5.0版。书中课程概要的说明,是希望读者对升级后的全课程有一个全面了解。在此,特别感谢北京赫德学校的老师们,他们的每一间教室,都有全课程独有的温暖和爱,也有因为课程的升级带来的更强大的力量。 对于教育,现在从社会到家长都处于高焦虑状态。读了常老师的这本新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片小小的绿洲:在这个被称为“小蚂蚁”的教室里,孩子们过着属于自己的富有挑战但幸福快乐的生活,知识的学习与对未来的探索浑然一体,海量的阅读与富有创意的读写实践水乳交融,孩子们对世界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师生在共同的生活中不断发现和成就自我……“小蚂蚁教室”让我们看到了好教育的样子。 ——知名教育策划人 李振村 有人说:“常老师写得真好!”我说:“不,她首先是做得好。”又有人问:“常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怎么坚持下来的?”我答:“做自己热爱、擅长的事不需要‘坚持’”。他们不解:“你怎么说的这么肯定?”我说:“我们十年形影不离,共同践行全课程,被人称为‘史上最强CP’,我比她更了解她。” ——著名特级教师 杨玉翠 敦煌东一百卅里,有水出于石崖腹中,其泉旁出细流。人马多至水出即多,人马少至水出即少,是为悬泉。汉唐时因泉做悬泉置,大驿站的意思。八年前因为“全人教育奖”初识常丽华,即有此感。悬泉因泉为置,是汉唐丝路上的EMS。常丽华的教室里也有泉水,就是她自己。用她的话讲,是爱。 ——“全人教育奖”摄影师 李一斌 很幸运成为“小蚂蚁”班的“大蚂蚁”。全课程给孩子们温暖和力量,鼓励他们寻找自我和勇敢探索,在不确定的未来,守住自己的爱和自由。 ——“小蚂蚁教室”家长 佳佳妈妈